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學子觀察/機器人協同作業 提升物流效率

時間:2025-09-12 05:02:42來源:大公报

  作為一名來自香港的學生,我有幸跟隨范長江行動走進內地,探訪位於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地帶的金利來南沙智能物流中心。2025年7月15日落成的這座總建築面積24200平方米的「智慧物流樞紐」,融合了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實現物流倉儲領域的智能化決策和自動化操作,讓我對「科技如何重塑物流」的認知,從課本裏的抽象概念,蛻變為觸手可及的產業實景,更直觀感受到大灣區融合發展背景下,內地產業升級的澎湃動能。

  踏入物流中心的瞬間,震撼我的並非場地的龐大體量,而是科技與空間的精妙適配。項目一期投用的二樓電商庫區,2965平方米的空間內精準規劃14000個料箱儲位,6層定製貨架錯落排布。每個料箱上的專屬二維碼如同「電子身份證」,掃碼即可實現厘米級定位。相較於香港常見的傳統倉庫裏工人奔波的景象,這裏少了些許忙碌,卻多了科技賦能的井然秩序。

  更引人駐足的是機器人協作體系,「流水化、自動化、不落地、少人化」的運營模式,以及「國產科技+行業需求」的深度耦合,讓我真切看到內地產業鏈的自主創新實力,原來不依賴進口設備,同樣能構建高效的自動化物流生態。而「貨到人防」模式,則讓我聯想到香港的物流困境:寸土寸金的空間約束下,傳統倉庫普遍面臨存儲緊張、人工成本高企的難題。南沙智能物流中心的實踐,或許能為香港物流升級提供有益借鑒。

  據工作人員透露,未來二期項目還將攻克裝卸無人化、包裝無人化技術難關。聽到這裏我不禁暢想: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若能與內地的自動化物流技術深度聯動,將南沙的「機器人協同作業」「多系統智能調度」模式融入香港港口物流體系,或許能進一步激活大灣區物流的整體效能,讓「一小時生活圈」不僅實現人流暢通,更能達成物流的極速流轉。\大公報實習記者許蔚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