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24日,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掛牌。國務院批覆的《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長沙「突出臨空經濟,重點打造全球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內陸地區高端現代服務業中心、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中部地區崛起增長極。」借力自貿機遇,長沙站上了開放發展的新風口,一個更開放、更現代、更具國際競爭力的新長沙,正悄然向我們走來。
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標識牌
在星沙大道與三一路交會處,赫然矗立着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不久前竣工的立式標識牌,從色調到設計均融入了湖南元素。 標識牌設計名為「啟航之帆」,寓意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乘風破浪,走向世界;揚帆啟航,無所畏懼。
長沙人的開放精神,其來有自。一千多年前,長沙瓷就穿越驚濤駭浪,一路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而自貿區在長沙落地,讓古城長沙在千年之后,又獲得了一個接軌國際、走向世界的重大歷史機遇。
長沙煙花綻放,火樹銀花不夜天。
智能升級 樹立產業標桿
日前,山河智能生產的智能遙控挖掘機批量首發,成為全國首家實現智能遙控挖掘機批量銷售和工程化應用的工程機械企業;華曙高科發布了工業級3D「打印機」新產品——全球最大成型尺寸金屬增材制造系統……
智能化改造助推長沙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先進制造業已經成為長沙響亮的名片,形成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不少企業具備全球最領先水平,成為「世界標桿」。
搶佔全球高端裝備制造「制高點」,數字化智能化建設成為未來主戰場。《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稱《總體方案》)提出,湖南要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促進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
「十三五」期間,長沙致力於以智能制造為統領,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數以千計的工業企業完成了智能化升級,形成了智能制造「長沙模式」。隨着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落地,長沙制造業企業將在實現智能化的基礎上,加速向數字化邁進。
三一重工的「18號廠房」號稱是「最聰明」的工廠,目前已升級為「燈塔工廠」,變得更加智慧,整體生產效率提升50%。該廠房一台泵車下線時間已縮短至 45分鍾以內。而長沙博世汽車 4.0生產線,只需 2名工人、5台機器人、每7.5秒就可以下線一台汽車防抱死制動系統電機。顯然,長沙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風生水起,1041家大中小企業進行了智能化改造,整體效率提升了30%;27個國家智能試點示範及專項項目在全國省會城市排名第一。
當前,長沙已闊步走在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道路上,隨着湖南自貿區的推進,將進一步堅定長沙走數字化發展的決心。
硬核科技 構築創新高地
智能機器人可自動檢測身高、體重、體溫、疱疹等10多項指標;博世科技的機械手臂靈活抓娃娃;藍思科技的機械「蜘蛛手」靈巧下象棋;100 平方米的中心舞台上,數千噸重的盾構機招之即來,網紅重型大卡車揮之即去……全球最領先的「硬核科技」在長沙亮相。
11月 28日,湖南(長沙)網絡安全.智能制造大會在長沙開幕,來自全球 500多家參會企業發布新產品、新技術 300余項。本土獨角獸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在高端科技領域展示了最新產品,更加清晰展示了長沙科技的硬實力。
創新,是源頭活水,是「第一動力」;科技,是活水的源頭,是「第一生產力」。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長沙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目標,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了明顯成效。科技部對 78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測評,長沙位列第八,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近年長沙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以倍數遞增,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翻兩番, 2019年達到3095家,2020年突破3600家。
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近年獲得國家科技獎 74 項,位居全國前列。「大深度高精度廣域電磁勘探技術與裝備」為湖南時隔 14年再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01米臂架泵車、硬巖盾構機等「大國重器」助力國家超級工程;飛騰 CPU、麒麟操作系統等形成自主可控軟硬件生態體系。
科技創新環境顯著提升。擁有國家級科研平台總數達到27家、省級506 家、市級 194家,各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達 220家,在重點產業領域布局建設新型研發機構4家。在全國營商環境測評中,長沙「包容普惠創新」位居全國先進行列。
一直以來,科技成果被享用而科學家無法享受到創新紅利,還有很多科技專利多年待字閨中不為市場所知,這些都是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的問題。自貿區的獲批促使這種現狀被打破。
《總體方案》提出,將構建以完善重點產業鏈為目標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建立企業技術需求清單,以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長沙現有全日制高校 58所,每年申請和獲頒的發明專利數以萬計,隨着政府力量深度介入,探索校地、校企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模式,可 以讓更多的實驗品轉化為產品,讓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
融入全球 長沙擁抱世界
不沿邊、不靠海,長沙開放「靠藍天」。在《總體方案》中,明確長沙要「突出臨空經濟」。近年來,長沙不斷織密國際航空網絡,從亞洲延伸至全世界,構建了輻射國內國際、連接五大洲的航線網絡,並初步構建起通達全球的國際貨運網絡,全面對接歐盟、美國、東盟三大貿易體。
自貿區落地長沙,意味着長沙向國際化大都市又靠近了一步。要在自貿區建設中走出「長沙路子」、打造「長沙樣板」,長沙必須 「亮招」。
12月8日,長沙黃花國際機場迎來首架「湖南航空」塗裝客機,湖南正式有了自家的航空公司。這也標誌着湖南航空以嶄新的面貌立足湖南本土,融入「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
此外,湖南投資規模最大的單體項目——長沙機場改擴建暨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正式啟動。項目總投資約 430.2億元,規劃設計可以實現年旅客吞吐量6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60萬噸。
與此同時,一批批重大項目和新興產業,也為長沙片區發展按下「快進鍵」。
隆平生物種業產業園、豐樹星沙國際食品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自長沙片區揭牌以來,新引進落地重大項目 33個,投資總額 798.62億元。項目涉及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進出口貿易及展示交易平台、航空服務 類等,其中三類「500強」項目7個。
長沙,離世界越來越近。中歐班列(長沙),可通達世界,聯通全球。經長沙發出的貨物,二周內可從長沙直達歐洲。載走智能產品、工程機械、湘茶、湘綉、湘瓷、湘礦,運回名酒、名包、木材、礦石;湘粵港直通車實現24小時內即可往返湘、港、澳,買全球、賣全球無縫對接。
中歐班列(長沙)已開通了10條中歐班列線路,躋身全國第五。
截至 12月9日,中歐班列(長沙)累計開行 506列,同比增長28.1%,箱量 44510TEU, 同比增長 27.3%;貨值197814萬美元,同比增長95.28%。6年來,已開通了10條中歐班列線路,躋身全國第五,成為全國極少數往返實載率、回程比率等均達到100%的班列平台,其中長沙至明斯克線路發運量居全國第一。
長沙迎自貿 改革加速跑
12月 11日下午,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漢都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在長沙銀行星城支行開立企業賬戶,從申請、受理到賬戶開立、再到企業E錢庄註冊、網銀激活,不到30分鍾時間。
這是湖南首家核名「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企業,為做好服務。長沙銀行星城支行開闢綠色通道,為高效服務自貿試驗區企業打開了良好開端。
在《總體方案》中,以制度創新為核心,讓制度創新添活力。121項改革事項長沙片區可 承接 113項。為此,長沙片區既注重落實省級方案,又突出自主創新改革,將可承接事項細 化分解形成320項落實舉措。
「長沙片區將 320項創新舉措梳理清晰,明確具體的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並與相應市直 部門逐個協調對接,按需定制政策『套餐』,加快形成可復制推廣的改革創新經驗。」長沙市自貿辦相關負責人王浩介紹。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大步前進,長沙發力「智能駕駛第一城」。
推動「三關合一」式集約化通關新模式、全面推行「一業一證」和「一業一照」等行業綜合許可登記改革、成立中非跨境人民幣中心……在長沙片區,一項項制度創新正在釋放潛力,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這也標誌着湖南自貿區總體方案中推進「一業一證」改革、 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正式落地。
下一步,長沙片區將立足本地實際,學習借鑒成熟自貿區先進經驗,圍繞出口退稅、外匯結算、中非經貿合作等領域,加強創新探索,打造具有鮮明長沙特色的制度成果。
推進項目建設加速跑。借助自貿區發展優勢,好項目、大項目紛至沓來。
湖南建材家居五金行業進出口聯盟正式落戶湖南出口產品集聚區,是湖南首個建材家居五 金行業進出口專業運營機構。依託RCEP「超級經濟圈」、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非經貿合作促進創新示範園、國家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等政策紅利,致力打造一個現代化全方位「保姆式」外貿綜合服務平台。
對接大灣區湘粵港澳合作共贏
湖南自貿區是唯一將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寫進總體方案的新增自貿區。
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口岸和湖南地區通關監管協作,全面推行通關一體化,暢通貨物快捷通關渠道。在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允許港澳人員在自貿區從事相關服務業並享受國民待遇。
長沙黃花綜合保稅區
此外,方案還將授權自貿區制定相關港澳專業人才執業管理辦法(國家法律法規暫不允許的除外),允許具有港澳執業資格的金融、建築、規劃等領域專業人才,經相關部門或機構備案後,為區內企業提供專業服務。在區內推動建立湘粵港澳認證及相關檢測機構交流合作平台,促進相應認證檢測結果的相互承認與接受。
同時,自貿區總體方案將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金融機構在自貿區進行新設、增資或參股區內金融機構等直接投資活動。支持湖南省對本省高職院校招收香港學生實行備案。鼓勵具備內地招收資質的香港院校增加在湖南招生名額。加強湘粵港澳四地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優勢資源對接。積極打造全球領先的5G視頻和電子競技產業基地。(傅春桂、方景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