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旅行城市故事 > 正文

【百家廊】春節,說不盡的情結|扶雲

時間:2020-01-20 11:48:59來源:香港文匯報

  我要為春節寫幾句頌歌,為小年、大年,為除夕守歲、元宵華燈,喊一聲春來了。這一浪一浪的歡樂,抬着轎子,將春姑娘引進家門。這是生命年輪的閉合與相逢,是春天從乍暖還寒中的出發與鼓樂。

  春節像一台飽含激情的音樂會,古老而又年輕。行走在充滿濃濃年味的空氣中,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上都會刻下一道年輪的痕跡。春節是時光的驛站,是生命的階梯,但每年春節因為間隔不短的時間,更像一種儀式和禮讚。讓人們回味無窮的不僅有家人團聚,而且還有一起做一頓非常豐盛的年夜飯、一起看春晚的過程。

  年夜飯桌上不光有魚、蝦、肉和餃子,有不少地方還講究必須有青菜、白菜、芹菜,寓意吃了青菜,待人親親熱熱;吃了白菜,做人清清白白;吃了芹菜,幹活勤勤快快。馮驥才說,春節是懷舊的日子,讓一年的情結釋放出來,懷想着把自身融化到生命源頭的溫暖裡。是的,春節是找尋生命往事的見證人,讓沉睡在心中的愛再爆發一次。走過一年的時間,親朋故友總要見上一面,才能再出發,所以唯有回家過年才會內心滿足。每個人的心底都有懷舊的需求,由故土、血緣、鄉情形成的情感文化磁場,布滿了每個城市與村莊。

  春節是個什麼節?春節是回家的季節、是團圓的季節、是調整的季節、撫慰的季節、更是思考的季節,是小孩玩耍的季節、開心的季節、又是大人忙碌的季節、盡孝的季節。在這個季節裡,空氣中瀰漫濃濃的親情,心中流淌着的是汩汩的甘泉、感懷和情愫。

  春節承載着中國人的生命內涵,很多人不以自己的生日作為年齡增長的象徵,而把春節作為年長一歲的標桿。因為春節是全體中國人的共同「生日狂歡」。春節如同世俗生活裡的一縷詩意光輝,貼春聯、放鞭炮、剪窗花,都具有很強的審美情感;而能體味到春節詩意的,則是善於感知的質樸心靈,那些具有人性光芒的真性情的人,總能體會到眾人一起迎春團聚的幸福和在家拜歲的快樂。春節使很多人的內心實現了大放鬆,即使內心足夠強大,也不由自主被春節的氣浪所挾裹。春節既是團聚,更是既有軌跡的短暫偏離。對於中國人來說,春節是一種了卻心結的宿命。

  春節時,和父母道一道心裡話或在飯桌上發出幾句祝福,都是一種人生期許,其性質就是「春節傾訴」。中國人都有一種親情之愛,無論他是做什麼職業,無論他有多高的職務,心底裡總有一種情不自禁地--將春節視作不變深愛之情結的期盼。農曆臘月最後一天的晚上,叫除夕。「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即換新歲。」除夕之夜,親人們圍爐談心,通宵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最早寫除夕詩的是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徐君倩,題名《共內人夜坐守歲》。其詩云:「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烵抭V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摧。」詩人把自己與夫人除夕夜守歲歡飲、期待新春到來的情景描繪得好真切。

  魯迅先生一向不喜過年,多數年景的除夕,他幾乎都在讀書、寫作和會友中度過。1931年除夕,無疑是魯迅先生最為開心的一次,除夕這日,他囑咐「夫人治少許饌」,邀好友馮雪峰同飲。飯後,「又買花爆十餘,與海嬰同登屋頂燃放之」。

  在魯迅的日記中,第一次出現劉半農的名字,是在1918年2月10日(這天是除夕):「晚劉半農來。」關於這次會面,魯迅只有短短五個字的記錄。在中國人非常看重的除夕夜晚劉半農為何來造訪?他們之間談了什麼?劉半農用他的《丁巳除夕》,再現了這一歷史情景:「除夕是尋常事,這天我在紹興縣館裡,主人周氏兄弟與我談天、論藝術,遠遠近近,多爆竹聲。」此文記錄了那年除夕夜劉半農與周氏兄弟(即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在一起的情景。

  除夕之夜,讀書寫作的著名文人除魯迅外,還有郭沫若、吳宓和季羨林等。國學大師陳寅恪1942年的年夜飯因日軍侵襲,困居香港,陳家每人只喝了半碗稀粥,分食了一個鴨蛋。相比之下,胡適的除夕過得挺滋潤。1934年除夕那日,胡適一連趕了幾場飯局。「午飯在歐美同學會上吃」,「晚上到美國使館用餐」,回家後,他還與家人打了四圈麻將。文人記載的舊日春節,已成珍貴文獻。今日春節,與之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春節作為臘月到新春正月的握手始終沒有變,每個人在這種交替中,去尋找生命的主人。

  春節不僅是鄉村家族性質的,更有城市市民的互動。心旌如紅色的飄帶,歡聲雷動。世界小得像中國夢的縮影,祝賀和希冀沿着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連綿起伏,只留下激盪的餘音。天山、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側耳傾聽,亞歐大動脈感受到了春節的風。這樣,腳下的路,才不容易迷失。游過大江大湖,要懂得短暫的小憩。像一隻辛勤的蜜蜂,不管飛多遠,永遠記得蜂房的位置。因為,母親望瘦了你的身影。春節,永遠的春節,說不盡的情結,是愛與愛的相逢。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