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土地大辯論,提高了香港住屋問題的透明度,本屬好事。但未有樓在手的市民亦因此愈看愈不對路,原來香港土地短中長期開發土地都面對諸多嚴重難題,引致近期更多人先下手為強,買了樓再算。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出,土地短缺絕不單止1200公頃,因為這數字沒有計及市民想「住大啲」的訴求;現時的估算也沒有整全考慮人口老化而需要更多醫療、安老設施等。黃遠輝還表示,他們亦實在有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各種可預見及不可預見的社會發展需要,以及創造更多可能性。計及凡此種種因素,實際短缺將會更多。
為何會出現今日土地短缺的困局?問題癥結是由於過去好一段時間覓地造地的工作停滯不前。以填海造地為例,若以千禧年為分界線,1985至2000年填海造地共有3000公頃,即每年約200公頃。2001至2015年只有約690公頃填海地,即每年40多公頃,下跌了足足八成。
在2007年至2016年間,平均每年房屋落成量只有約2.57萬伙,較前十年的平均每年5.98萬伙,下跌了超過五成。未來十年,公共房屋落成量只有23.7萬個單位,低於28萬的供應目標。
土地供應難有進展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指出了問題所在,並希望透過諮詢社會意見然後分析採取什麼措施應對,屬於好事。但不少人卻堅持己見,聲言寸土不讓,在某些方面表示無甚商量餘地。儘管小組將資料分析之後加以落實,預料遇到的阻力會非常之大,滿途荊棘是意料中事,但披荊斬棘將會十分困難,增加土地速度將會是龜速。
因為稍有爭端,動輒會發展去到法律層面,很容易造成訴訟在法庭相見,得出結果的時間便無法估計。由於太多人懂得利用法律去做抗爭,政府爭取得來的土地供應絕對是寸寸皆辛苦。
居住是即時問題,租金亦難以有情講,有能力置業的市民只有速戰速決,趁着樓市未再飆升之前,蚊型樓也好,公屋也好,在市場上有供應的住宅單位,買家都追價掃入。因此,近期樓價不住破頂、公屋樓王頻現,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