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漁護署引新技術 2小時鑒定魚翅物種

時間:2025-10-05 05:01:38來源:大公报

  圖:漁護署引入新的快速鯊魚物種基因鑒定技術,能在兩小時內鑒定魚翅樣本所屬物種。\法新社

  【大公報訊】記者伍軒沛報道:香港每年進口約1300至2000公噸的魚翅,當中包括受管制的鯊魚或鰩魚物種的魚翅。為了確保檢驗進出瀕危物種貨物,以符合條例的規定,漁農自然護理署引入新的快速鯊魚物種基因鑒定技術,能在2小時內鑒定魚翅樣本所屬物種,為瀕危物種的調查和執法具正面幫助。

  根據香港法例第586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漁護署負責檢驗進出香港的瀕危物種貨物,當中包括魚翅,以確保其符合條例的規定。漁護署表示,全球大約有400個鯊魚及600個鰩魚物種,而目前本港受管制的鯊魚或鰩魚物種約130種,漁護署會根據魚翅的外表特徵辨認物種,有需要時會採用基因鑒定技術以核實魚翅物種。

  傳統的基因鑒定技術,須對樣本作DNA提取,再進行聚合酶鏈式反應,及基因測序以辨認物種,整個工序一般需時約三天才能獲得檢測結果。如果在異常情況下需要重複檢驗,所需要的時間或會更長,可能需要十多天。

  為了提升效率,漁護署於2024年底與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及水族館合作,引入快速鯊魚物種基因鑒定技術,以閉管條碼鑒定法,省卻了基因測序的程序,最快可於2小時內取得結果,大大提高檢測效率。除此以外,在舊有傳統技術,每個樣本的鑒定成本為港幣1000元,新技術則僅需港幣30元,既加快效率,又節省成本,漁護署認為新技術的引入,對就瀕危物種的調查和執法具正面幫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