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業責編的問題已成為導演編劇的熱門話題,最常見的是責編引用經典電影的處理方式去批評劇本的設計,他們不明白相同處境可有不同方式處理,尤其是創作人偏向刻意不接近經典電影的設計。而電影公司負責人往往有一種誤解,以為看得多電影的人必定是專家,可以為編導提供意見。就如球迷向教練提供意見,教練怎不啼笑皆非。專業創作人知道一味多看電影反而不利創作,可能跟「學而不思則罔」原理相同。
責編全名是責任編輯,這職位來自出版業。每本書的出版都有責任編輯(可能不止一人),而他多是那書內容的專家,跟作者有共識要出版一書,討論的重點是內容的具體編排。所以,在作者完成書本內容之後才鬧翻的機會不多,因為過程中有緊密聯繫。這點與影視業的責編不同,後者的工作是在內容(劇本)完成後才開始。所以,影視責編的實質工作是劇本審閱。於是,有論者認為責編就是香港電視行業中的劇本審閱職位,又一次張冠李戴了!
有電視人大談香港的劇本審閱如何德高望重,有時比監製更受演員尊重,不像現時的責編只是沒經驗的年輕人。須知香港電視行業的劇本審閱英文名稱是Script supervisor,他們的工作不止於審閱劇本,他們是主管劇本,即是說他們是創作者,崗位和責任跟所謂責編完全沒有關係。
作為影視公司,最理想的是有人審閱劇本,至少給點意見,以示專業或權威。
找年輕人看劇本是最近的「潮流」,以往有借助資深導演或編劇,更出人意表的是找影評人看劇本,出來的意見蘊涵着深厚的文化修養,令商業電影人吃驚。審閱劇本難的地方是,審閱必須全面,對於文學、藝術方面要有認識,市場的了解更不待言,不可或缺的是預期作品完成後的效果。這三方面的專才,寥寥可數。於是,現時大部分的電影公司除了故弄玄虛的審閱過程之外,他們開拍電影的準則大同小異,都是看過往成績,所以部分大導演不愁沒戲開。但有一些大導演的表現已「時不我與」,怎辦?於是衍生了另一種方法,能找到演員拍的劇本就投資,即是說,真正的責編是演員。雖然可笑,但這趨勢仍持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