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試題資料應與提問內容相關

時間:2018-05-15 03:16:03來源:大公網

  上篇提到「具質素的通識考卷」的基本要求,是提問用詞必須具備精準度和邏輯性,好使題目和答題要求具有一致性。筆者提及的準則並非子虛烏有,而是建基於《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第5.5.3章節關於公開考試的描述,本篇會再就資料設計提出一些參考準則。

  準則二:資料設計的關聯性和延伸性

  以2017年卷一第一題b題要求考生剖析有哪些因素影響少數族裔青年人的抱負為例,資料提供個別少數族裔青年人在目標訂立和求職上的困境,既與題目有所關聯又能讓考生作出合理的延伸,例如從投考警察的困難延伸至語文和學習能力的影響因素;又以2015年卷一第三題為例,題目要求考生分析旅遊業上升的趨勢引起的全球關注點,資料提供全球航班和碳排放上升的趨勢,以及個別國家旅客外遊冒犯他國文化的事例,亦是讓考生可以引用相關資料延伸至更宏觀的影響(全球暖化、文化衝突)。由此可見,「具質素的通識考卷」的卷一資料,應該是與題目普遍性的提問內容相關的個別事例。

  相信大部分師生對2018年文憑試卷一資料的第一印象都是「多」,文字資料七則、數表資料合共三則和圖像資料一則,文字資料比起以往每一年都多(2017年僅一則文字資料、2016年有三則文字資料),資料多寡本身並非考評設計的優劣關鍵,重點還是能否準確拿捏資料的關聯性和延伸性。

  從試卷可見,基本上所有題目都合乎關聯性和延伸性的要求,一方面未出現任何無關答題要求的資料內容,另一方面資料內容亦給予考生足夠的延伸空間,例如卷一第一題b題,要求考生剖析參與跨境義工計劃時香港義工面對的挑戰,資料A提供義工計劃的目的、責任和處境,而資料B陳述個別香港義工的心態和能力,考生正可透過靈活比對兩則資料回答題目(香港義工能力不足以應付義工計劃的處境),展現其應用和分析資料的能力。卷一資料設計上美中不足的地方是不必要地合併文字資料、數表資料或圖像資料,例如第一題資料A、第二題資料B和第三題資料B,問題在於考生在作答時較難指涉資料,瑕不掩瑜,卷一的資料設計仍然屬於「具質素的通識考卷」。

  至於卷二,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第5.5.3章節延伸回應題的設計是「透過可引起討論的材料,提供更廣泛的層面,讓學生展示所學的各種高階能力」,雖然考評指引未直接指出資料在卷二的作用,但是,從歷屆試題和考評報告可見,資料在卷二基本上是提供部分的思考角度和個別事例,所以應該具備基本的關聯性和充分的延伸性,例如2013年卷二第二題要求考生提出驅使港人參與國家大事的因素,資料分別提供保釣行動和四川地震籌款等圖片,正正給予考生具關聯性和延伸性的內容,考生可以從保釣行動延伸至歷史和國民身份認同感、從四川地震延伸至同理心,又可以由資料事例舉一反三,包括慶祝國慶、華東水災募捐等例子。再者,資料本身的論點不足以令答案位列上品,所以考生應再額外提出大眾媒體、家校教育、政府表現等關鍵因素作為論點。

  至於2018年卷二的資料設計在第一題和第二題上都符合上述的要求,問題在於第三題。雖然一般卷二的資料多數有助於回應a題多於b題,但是資料無理由未提供任何相關的論點和論據,卷二第三題b題要求考生評論全球化對大規模疾病的控制是否妨礙多於促進,雖然該題的資料在最後一段有提到聯合國的行為,包括舉辦會議和要求國家堅守承諾,但僅僅有助於剖析「促進」而無助於剖析「妨礙」,極其量可以延伸至承諾缺乏強制性所以「無助促進」,對於「妨礙」的相關論點則乏善足陳。

  有論卷二根本毋須理會資料,或者資料不一定要提供論點和論據予考生。然而,試問通識考核和中文作文又有何分別?的確,在沒有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師生們都能夠提出嚴謹和具客觀論據的答案,既然考評設計明言要有「可引起討論的材料」,當然不能夠抹殺資料的價值和功能。再者,卷二本身可以讓考生選答任何一道題目,若然個別題目提供充分論點和論據,個別題目則未有任何論點和論據,似乎在考評的公平性上亦出現一定的問題。

  (檢視通識教育科的考評質素.中)

  香港通識教育會理事 羅恆威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