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趟櫳門」形似一個大木框,中間橫架着十幾根圓木,是舊時大屋的第二道門
粵劇的演出,大致分為「戲院戲」和「神功戲」。「戲院戲」有固定的演出場地;「神功戲」則沒有,而是在那裏演出就在那裏搭建「戲棚」。
舊時,演出粵劇的戲院會裝上「趟櫳門」。「趟」,讀「湯1-3/tong3」,有拉動的意思;「櫳」讀「籠統」的「籠/lung5」,「櫳門」指房門。若然「座位票」售罄,院方會加賣「站立票」。「站立票」是沒有售賣上限的,所以在旺場時就會出現觀眾站貼「趟櫳門」的情況。這表示了戲院可容納人數已達至其「極限」。由於「頂」含有「極」的意思,所以有人叫這種情況做「頂櫳」。廣東人會用「頂」字來表示「緊貼」,所以有人誤以為因有觀眾的背部「頂」着「趟『櫳』門」而有「頂攏」這個講法。由於「櫳」字生僻,且與「籠/lung5」音同,所以人們以「頂籠」作為「頂櫳」的俗寫。日常生活中,「頂籠」的用法與「頂多」、「最多」、「至多」無異。
示例1:
呢間房「頂籠」得廿零呎。
在極旺的情況下,那裏還會有少部分觀眾站出門外,即「過」(超越)了「趟『櫳』門」,這就是名副其實的「過櫳」了。「過櫳」中的「櫳」,不讀「籠/lung5」,而讀「龍」,無怪人們將「過櫳」寫成「過龍」了。日常生活中,「過龍」、「過咗龍」、「過曬龍」的用法與「過頭」無異。
示例2:
而家啲父母錫到啲仔女「過曬龍」。
示例3:
咁大把鉸剪擺喺面前都睇唔到,你真係「眼大睇過龍」嘞!(「眼大」理應看得更清楚,可現在明顯不過的卻看不到。此話為諷刺語。)
「旺場」又可叫「爆滿」,演出「神功戲」時,「『爆』滿」就是指「戲『棚』」裏坐滿了觀眾,有人就叫這種情況做「爆棚」。
示例4:
嗰間日本放題晚晚「爆棚」。
話說回來,1918年2月26日在香港馬場發生的一場世紀大火也與「爆棚」有關。事源當天馬場「『爆』滿」,導致馬迷所坐的「竹葵『棚』」倒塌,最後釀成火災。有人因此誤以為「爆棚」的出處源於此。
【「粵劇中的粵語」之九】
香港資深出版人 梁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