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全球獲認可的藥物中,逾半為手性藥物。手性藥物涵蓋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腸胃疾病等多個疾病範疇,亦包括治療高膽固醇藥物膽固清及抗生素「阿莫西林」等暢銷藥物。過去十年,手性藥物的全球銷售額接近8000億美元,該市場仍在持續增長中。去年新研發的藥物當中,逾三分之二是由手性分子製成。
不過,由於這些手性藥物的製造過程複雜,加上原材料十分稀有及昂貴,不但令製藥過程困難,亦使製藥成本持續高企。香港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孫建偉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一項更有效、更環保製造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有機會降低手性藥物的製造成本,提升其普遍性。
孫建偉表示:「手性分子包含兩個結構十分相似的部分,它們儼如『孖兄弟』或鏡像一樣,卻可能於人類體內展現完全不同的特性。傳統上,要將這類『孖兄弟』分子分開,只保留對人體有用的部分並製成手性藥物,並不容易,成本亦十分高昂。而『聯烯』正正屬於其中一種要保留的手性分子,傳統上,要製造出『聯烯』,只能從具備『孖兄弟』分子的手性原材料中提取,而這種原材料成本十分昂貴。」
孫建偉領導的團隊,發現原來手性「聯烯」亦可通過有機催化,透過消旋的炔丙醇類化合物生產。
相對傳統原材料,消旋的炔丙醇類化合物比較便宜及容易取得。
過程不會產生金屬廢物
製作過程中,不會產生金屬廢物外,其催化劑亦能夠回收及重複使用。孫教授說:「除了成本更低、更環保外,這種『綠色』催化的方法亦會對醫護範疇帶來深遠影響,因為藥廠可以更低廉、更環保的方式去生產及發展手性藥物。」這項發現於去年九月獲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