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2009年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時,擔任在野黨主席的蔡英文大罵當局領導人馬英九「不坐車而搭直升機南下勘災,無法體恤災民痛苦」,民進黨人更群起圍攻馬政府救災不力,導致當時上台僅一年的劉兆玄「內閣」集體辭職。如今輪到蔡英文執政,近日島內爆發17年來最嚴重雨災,蔡英文卻變成「神隱小英」,在災情最嚴重的2日和3日都只是躲在災害應變中心聽取簡報,未外出勘災,遑論「體會災民痛苦」了,被批評「神龍首尾不見」。至於「行政院長」林全雖然到基隆視察,但維安規模大陣仗,反而對災民造成不便。當年風災民進黨罵國民黨罵得很爽,如今自己面對同樣狀況更顯狼狽。
台灣上周五凌晨開始降豪雨,島內民眾以「狂轟爛炸」來形容這次暴雨來勢洶洶。當時北台灣受災嚴重,但蔡英文當天上午竟到台中市政府參加「私人行程」,與「台灣中社」餐敘,到下午才回到台北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了解災情。當年民進黨人指責劉兆玄救災期間去剪頭髮、批評「行政院秘書長」薛香川加完班後陪岳父吃飯是「瀆職」,如今蔡英文在雨災期間安排「私人行程」,又作何解釋?「行政院」方面辯稱「不要因為天災就把事情無限上綱,不必什麼事情就說部長、院長、『總統』沒有出來講話」。此言差矣。為什麼民進黨罵國民黨、蔡英文批評馬英九就是理所當然,而蔡英文被國民黨和輿論批評就變成「無限上綱」?蔡英文政府寬己嚴人的雙重標準令人咋舌。
昨天蔡英文終於「露臉」勘災,但卻不關注當下的民間疾苦,而是對前瞻計劃誇誇其談,藉雨災為前瞻計劃「買廣告」。她呼籲「朝野要支持前瞻計劃,推動水環境建設,讓台灣不缺水、不淹水」。但島內輿論質疑這根本就是「政治口號」。民進黨陳水扁政府執政時砸了新台幣六百多億治水,錢花光了水仍沒治好。現在蔡政府推出前瞻計劃,雖然也列出治水項目,但卻是「用錯藥方」。「治洪」無非就是讓水有路可走,但前瞻計劃卻鼓勵地方首長大搞河岸形象工程,反倒破壞河道,弄巧成拙。
勘災在島內對政治人物而言是一門學問:處理得宜,則能表現危機處理能力和展現關懷民眾的情懷;倘若稍現失誤,飽受驚嚇的災民對政府的不滿也較平時大得多。這次雨災蔡政府包括蔡英文在內的多位高官「不見蹤影」,據說甚至還不准外界詢問其行蹤,態度倨傲又行動遲緩,難怪台媒抱怨「天災加上人禍」,台灣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