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新台
月初,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接了台灣領導人蔡英文一個越洋電話,打破了中美台自1979以來的「外交默契」,在本已陰雲密布的台海上空,又補了「一道閃電」。隨後,他一連串推文以及接受美國媒體採訪,均表達了出了不同於之前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特朗普一席「為何要被一中政策限制住」的言論,毫無疑問是對目前中美台「三角關係」的挑戰。
特朗普以「口無遮攔」著稱,他是美國政治文化中走出來的典型人物,但他眼下要清楚的一點是,他已經不是「商人」特朗普,而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即便他還未正式踏入白宮,可他的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未來華盛頓的政策走向。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的任何言論,都會被放大解讀,甚至被當做是一種信號。
有人說「商人」特朗普根本不懂中美關係,更不懂兩岸關係,甚至開玩笑說他會問身邊人「where is taiwan?」但玩笑歸玩笑,特朗普團隊中不乏「知台派」和「友台派」,相信他清楚的了解台灣問題對於北京的重要性,因此他才會在剛剛當選後不久的一個月內,頻頻用台灣問題刺激北京。
作為「商人」,特朗普算是一個成功人士,他有豐富的商業經驗,用通俗的話說,是一個精明的生意人。但如上文所言,從「商人」到大國領袖,角色的轉換,思維方式必然要有調整,完完全全的商業思維,移植到大國政治中,也必然會產生問題,因為這完全是另外一盤錯綜複雜的棋局。
正因為特朗普清楚知道台灣是北京最看重的核心議題,因此套用他的商業邏輯,他覺得擁有台灣這枚棋子,就可以在諸如南海、貿易等問題上,與北京討價還價,以換取他認為最符合美國利益的「政治交換」。
或許是特朗普在不被看好之下逆襲希拉里,給他帶來了「無限的自信」,他殊不知政治遊戲中,有些東西是不能交換的。北京在台灣問題上與特朗普妥協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更不會拿任何東西與他交換。特朗普也要清醒的認識到,大洋彼岸他的這個對手與30多年前剛建交時,早不可同日而語。
特朗普想與北京好好打交道,絕非提名一個與中國領導人有私交的駐華大使那樣簡單。他決策團隊中的「知華派」,一定要給他補上「中國文化」這一課。中國人在交往中講究彼此尊重,有尊重才有信任,建立信任才能交朋友、做夥伴。外交部發言人的話說的不能再明白了,「如果『一中原則』受到破壞,中美合作就無從談起。」這句話翻譯成英文很簡單,一個中國小學生就能完成。
所以,特朗普僅僅做到「充分理解」「一個中國」政策(One China policy)遠遠不夠,他還要學會「充分尊重」北京的「一中原則」(One China principle)。倘非如此,中美關係受到衝擊和動盪,對美國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不是符合美國利益,「商人」特朗普應該好好算算這筆賬。
王毅外長之前回應特朗普與蔡英文通話時,斥責這是蔡政府搞得「小動作」。島內有媒體狂歡這是民進黨政府突破北京防線的「外交勝利」,但「獨派」勢力也許高興的太早,在特朗普眼裡,台灣只不過是他眾多客戶(購買軍火)中不太起眼的一個,也是他手裡的一塊牽制北京的籌碼,僅此而已。「獨派」勢力這種挾洋自重,「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心態,最後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指出,堅持「一中原則」,是發展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也是台海和平穩定的基石。如果這一基礎受到干擾和破壞,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就無從談起,台海和平穩定也必將遭受嚴重衝擊。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特朗普和他的團隊若執意一意孤行,挖空心思在「一個中國」這條紅線上玩弄「小伎倆」,在台海掀起波浪,恐怕很快就會感受到「砸腳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