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多倫多影展片種多元 數目稱冠

時間:2016-09-15 03:16:01來源:大公網

  圖:《星聲夢裏人》為不折不扣的娛樂大片

  「第四十一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已於上周開幕,儘管其聲名一向不及傳統三大影展(康城、柏林及威尼斯),但它放映的影片數目卻稱冠,加上地利的關係(鄰近美國),令它成為北美洲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因此世界各地巨星也紛紛出席。今年已見有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 DiCaprio)、妮妲莉寶雯(Natalie Portman)、絲嘉莉祖安遜(Scarlett Johansson)及麗素慧絲(Rachel Weisz)等,而丹素華盛頓(Denzel Washington)亦有到場為/開幕電影《七俠蕩寇誌》(The Magnificent Seven)造勢,場面星光熠熠。/王 勛

  到多倫多電影節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可免卻跑到較早前舉行的威尼斯影展。根據慣例,威尼斯影展會在多倫多電影節個多星期前舉行,而大部分威尼斯的競賽電影,均同時會被邀請到多倫多,讓北美觀眾可於威尼斯首映後,先睹為快。到截稿前,筆者已觀看了幾部新鮮出爐的威尼斯得獎影片,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展映威尼斯得獎作

  今屆威尼斯影展的開幕兼參賽電影《星聲夢裏人》(La La Land),由去年憑《鼓動真我》(Whiplash)聲名大噪的新晉導演戴美恩查素爾(Damien Chazelle)執導,《星聲夢裏人》在威尼斯奪得了最佳女主角獎。不過影片最出色的並非男女主角的演出,而是多場仿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荷里活歌舞片的場面,片首天橋大塞車的一鏡直落大型歌舞已先聲奪人,及後有動有靜、有虛有實的大小歌舞,都叫人看得眉飛色舞,有立即回顧黃金年代歌舞片的衝動。片中的文戲稍弱,劇情推進也未見神來之筆,卻已肯定是今年最令人注目的娛樂大作。

  威尼斯最佳電影金獅獎由菲律賓大師級導演拉夫狄亞茲(Lav Diaz)的《離開的女子》(The Woman Who Left)奪得。狄亞茲近年獲獎無數,以質素來說絕對值得,但亦算是個異數,皆因他喜歡拍攝超長黑白影片,去年的《革命英雄安眠曲》(A Lullaby to the Sorrowful Mystery)便長達八小時,如此片長很少能令評審一致讚許,尤其是現今充斥明星的評審團組合。今勻《離》片只有四小時,故事講述一九九七年菲律賓接連發生綁架事件,卻令含冤坐牢三十年的女子得以釋放,出獄後她便開始其尋親之旅,以及復仇大計。狄亞茲拍來風格始終如一,如今題材只是相對較易入口,便輕易摘下最佳電影了。

  最佳導演由《難馴之獸》(The Untamed)及《天堂》(Paradise)兩片同時奪得,《天》片未有在多倫多放映,筆者只看過《難》片,卻覺得有點過譽。本片屬懸疑恐怖類型,講述一隻被養在鄉郊小屋的八爪異形,能令女性達到前所未有的性高潮,卻又相當危險。墨西哥籍導演亞馬艾斯卡蘭迪(Amat Escalante)以場面調度營造氣氛,異形若隱若現,令人不寒而慄,偶爾的喜劇效果亦有助影片的整體節奏。可惜電影始終走不出類型框框,加上語不驚人誓不休,未稱得上是上乘之作。

  法蘭索瓦奧桑(Francois Ozon)的新作《法蘭斯》(Frantz)奪得的只是較次要的最佳新晉演員獎,但影片的成績不俗。奧桑一改以往作風,拍攝以德國為背景的作品,並配以冷峻的黑白攝影。影片表面上探討二次大戰後的歐洲種族問題,實際上離不開愛情元素。故事講述德軍法蘭斯戰死沙場,一名法國士兵卻在戰後到訪法蘭斯於德國的家,認識了其未婚妻,更與她產生感情。影片故事奇情曲折,娓娓道來,令人愈覺導演技巧遊刃有餘,加上今次他明顯向希治閣(Alfred Hitchcock)經典名作《迷魂記》(Vertigo)致敬,令影片更可堪玩味。

  大師新作水準參差

  除了威尼斯的得獎影片外,多倫多還選映了多位著名導演新作,水準卻未如人意。最令人失望的要數雲溫達斯(Wim Wenders),他的新作《阿蘭惠斯的美好日子》(The Beautiful Days of Aranjuez)亦有於威尼斯參賽,可惜空手而回,但相信看過的觀眾均絕不意外,皆因影片主要講述一位作家於家中寫作時,幻想窗外兩位中年男女的對話內容,詩人兼編劇彼得漢基(Peter Handke)的筆觸詩意十足,卻絮絮不休,令人煩厭。雲溫達斯的調度再精密,也無法幫助觀眾參透底蘊。再者,他近年沉迷3D電影,今次題材所限,毫無用武之地,卻仍堅持3D拍攝,令影像暗得使人昏昏欲睡,中途離場的人多不勝數,相信是近年之冠。

  英國導演泰倫斯戴維斯(Terence Davies)及愛爾蘭的占舒拉頓(Jim Sheridan)雙雙出擊,分別拍攝了《平靜的激情》(A Quiet Passion)及《秘密經文》(The Secret Scripture)兩片,前者是美國著名女詩人狄更生(Emily Dickinson)的傳記片,後者則是改編自暢銷小說的愛情史詩,可惜兩位導演也未能拍出自己的最佳作品。戴維斯過分執著於咬文嚼字,將十九世紀的生活點滴拍得怪裏怪氣,使筆者看得渾身不自在。占舒拉頓則未能抓緊重點,最重要的愛情線只是輕輕帶過,反而真假難辨的片段此起彼落,導致過分扭橋,情感則相當薄弱。

  眾多大導演當中,年屆九十的波蘭導演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是少有能保持水準的一位,新作《殘留映像》(Afterimage)講述一名畫家兼教授,於蘇聯統治的黑暗時期受盡壓迫,使本已只剩右手及左腳的他生活得更艱難,最終潦倒終生,他卻仍堅持自己的藝術與道德。華依達的手法徐疾有致,時而輕鬆,時而沉實,絕無多餘的花巧賣弄,足證他寶刀未老。

  反觀黑人新晉導演尼特柏加(Nate Parker)於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奪得大獎的《國家的誕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在一片歡呼聲中卻明顯被過譽。影片以二百年前的美國為背景,講述一位黑奴傳教士反抗暴力的事跡。柏加自編自導自演,的確才華洋溢,可惜過分自我膨脹,着重英雄主義之餘,更肆意宣揚暴力,而其荷里活公式的處理手法,令影片難以超越《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

  今屆多倫多電影節還有一星期才閉幕,多部影片尚待出籠,筆者下回再為大家品評。(上)

  編者按:筆者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資深影評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