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會內外/善用額外工程撥款 兼顧惠民生助行業\陳克勤

時間:2025-09-22 05:02:27來源:大公报

  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報告繼續圍繞「拚經濟、惠民生」兩大主題,提出了諸多改革措施。特別是在北部都會區方面的產業戰略和招商新策,令社會見到政府改革的魄力,值得讚賞。但另一方面,香港經濟的復甦步伐,亦出現「同城不同溫」的行業差異,需要政府透過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向艱難行業「雪中送炭」,以讓經濟發展的紅利惠及更多市民。

  事實上,李家超特首在施政報告中,亦制定一系列針對性措施,旨在為困難行業和企業帶來幫助。在支援中小企方面,特首提出11項具體措施,幫助受影響的中小企渡過難關。其中,特首決定在未來五年平均基本工程開支1200億的基礎上,額外再撥出300億元,加大工程項目開支,以支持本地建造業及持續推動經濟發展。

  針對性投入直接帶動經濟

  對於此次的政策構想,特首表示由於政府財政方面仍有壓力,如派發消費券需花掉300億元,因此把款項預留在工程項目中,以補足私人工程量減少對經濟的影響,同時引入新興產業,帶動就業。對此筆者十分認同,讓政府公帑更有針對性地投入現時出現困難的行業之中,對於保證就業和帶動經濟都能起到直接效果。

  然而,政府亦須考慮到,透過基建工程等投入發展新興產業並不能即時解決部分行業的現時困境。新興產業的發展,真正對香港經濟發揮正面效益,惠及更多普羅大眾,更是一個長時間的戰略工程。因此,如何使用額外撥出的300億工程開支,更須從為困難行業帶來即時效益進行考量。在政府財政連年赤字的情況下,包括醫院擴建、社區會堂、上坡升降機,甚至學校、醫院維修等中小型民生工程都被迫暫停或押後。而額外撥出的300億工程開支,都可考慮用於社區的民生工程項目上,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對社區民生的重視和關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同時,投入到更多中小型工程項目,亦能令建造業的中小型企業有更多機會,給予他們維持發展的機會。香港建造業中小型企業一直以來都承擔着大量維修、保養、中小型改善工程的角色。但近年由於大型基建項目放緩,私人樓宇工程減少,他們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而大型工程項目通常都會由大型建造公司承建,中小型建造公司難有機會。小型的民生工程項目分布於全港各區,能夠更均衡地讓不同地區的中小型建造企業受惠,避免資源過度集中於大型承建商。上述舉措不僅可以加快改善市民生活質素,更可以為這些中小型建造企業提供穩定的工作機會,達到「保就業」及「惠民生」的雙重效果。

  務實靈活回應社會訴求

  此外,對於中小型民生工程項目,行政與立法機構都已有針對性快速審批機制,令項目能夠更快啟動,更快為相關從業者及中小型企業帶來實質幫助。此舉更能向社會釋放一個明確信號:即使在財政緊絀的情況下,政府仍然重視基層市民的生活質素,並願意以務實及靈活的方式回應社會訴求。

  特首在施政報告開篇便強調,「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終目標,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多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如何讓公帑用得其所,令資源分配更貼近市民所需,應是政府落實政策時必須仔細考量的重點。今次新撥出的300億元若能夠將部分投入到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小型民生工程,相信將更好體現上述理念,令香港經濟復甦的成果更廣泛惠及社會每一個階層。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