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將國防部改回歷史稱謂「戰爭部」,作為第二官方名稱。這標誌着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姿態正從「偽裝防禦」向「直白霸權」急劇轉變。當然,也折射着美國的霸權焦慮,值得國際社會警惕。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一改名的時機選擇極具針對性。特朗普在簽署行政令前,剛剛觀看了中國九三閱兵,中國展現的強大軍事實力可能令他「破防」,擔心美國軍事霸權在中國面前「失靈」。這種「被中國閱兵刺激」的敏感反應,恰恰暴露了美國霸權的脆弱性和現實焦慮。當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足以挑戰美國的全球主導地位時,美國的反應不是反思自身政策,而是轉向更加激進的軍事姿態。
「戰爭部」這一稱謂在美國歷史上曾存續150餘年,見證了美國從北美大陸向全球擴張的歷程。1947年總統杜魯門簽署《國家安全法》將「戰爭部」更名為國防部,意圖塑造美國作為「世界和平維護者」的形象,表明美國已從「主動戰爭」轉向「全球防禦」的戰略定位。如今特朗普的改名舉動,無異於撕下這層精心包裝的和平外衣,直白地宣告美國軍事戰略的回歸。
美過度自信誤判國際格局
特朗普強調,改名意在向世界表明美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聲稱「在『戰爭部』的領導下,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取得了軍事勝利;然而,改名為國防部後,勝利就演變為更持久的衝突,往往導致『某種平局』。」這種邏輯不僅與他自詡的「和平總統」形象形成尖銳矛盾,也暴露出美國對自身軍事實力的過度自信與對國際格局的誤判。
美國國內對這一改名舉動的質疑聲浪同樣強烈。歷史學家指出,恢復「戰爭部」舊稱是「歷史的倒退」,「特朗普希望重返美國贏得戰爭的勝利時代,卻忽視了二戰結束80年來取得的最偉大成就:避免超級大國衝突」。更嚴重的是,這一舉動將使美國關於「愛好和平、遵守國際法」的表述變成了「掩蓋真實意圖的幌子」,使「避免核戰爭或超級大國直接衝突的可能性變得更加微乎其微」。
這一改名舉動程序上也存在嚴重問題。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國會是唯一有權決定聯邦政府部門設立、廢除及更名的機構。當年將「戰爭部」更名為國防部時,曾經歷嚴格的國會投票程序。而特朗普此次通過行政命令繞過國會,試圖「生米煮成熟飯」,暴露了美國「三權分立」政治架構的脆弱性。美國媒體估算,僅對五角大樓下轄數百個機構、全球軍事設施的標識、徽章、電子郵件地址、制服等進行修改,就需耗費10億美元。這不僅是對納稅人資金的浪費,更是對軍事機構運作效率的嚴重干擾。
國際社會對這一改名行動的警惕早已超越單純的名稱變更。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指出,美國恢復「戰爭部」名稱「暴露了其將軍事手段置於外交解決之上的危險傾向,可能引發新一輪地緣政治對抗」。中國外交部則回應稱「這是美國內政,不予置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這一回應既避免了直接衝突,又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進行對照。當年杜魯門改名國防部是為了融入聯合國框架,如今特朗普倒退,恰恰凸顯美國破壞國際規則。
美國國防部改名,不僅是稱謂的改變,更是美國軍事戰略的轉變。這預示美國未來將更輕易地以「維護自身利益」為由,對他國發動軍事打擊,更直接地干涉他國內政,破壞地區穩定。因此,美國「戰爭部」名稱的恢復,可能成為美國進一步突破國際規則、推行單邊主義的「通行證」。
中國秉持和平發展理念
對中國而言,當美國急於展示好戰的一面時,中國和平崛起的敘事優勢更加凸顯。中國始終秉持和平發展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美國恢復「戰爭部」稱謂,反襯出中國和平發展的定力與智慧。
美國放棄「防禦」偽裝,粗暴地將「戰爭」作為對外政策的核心工具,全球安全秩序便陷入動盪。美國此舉無異於歷史的倒退,是對人類和平事業的嚴重挑戰。
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各國應更加警惕霸權主義的抬頭,共同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國際社會唯有通過強化多邊合作、完善國際軍控體系,才能對沖美國霸權主義帶來的風險。
故而,面對美國國防部改名「戰爭部」,國際社會應更加堅定地選擇和平與合作。
諷刺的是,美國恢復「戰爭部」稱謂,除了證明美國的霸權焦慮,並引發國際社會的警惕,並不會從根本上提升美國戰略實力。因此,如此更名除了凸顯特朗普政府的不自信,就是證明美國政府的不明智。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