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規管問題近日在社會上鬧得熱烘烘,其中一個關注點是對網約車司機的要求及發牌數量,加上近日揭發有非香港居民違法駕駛網約車,種種事件令筆者更支持加快在香港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及應用。
現時內地多個城市已容許無人駕駛網約車有限度營運,當中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武漢。百度旗下無人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是這方面技術的領先者,除了內地城市運營外,「蘿蔔快跑」還計劃拓展其業務至國際市場,包括中東等地。「蘿蔔快跑」也從去年12月開始在香港大嶼山北部展開不載客測試,目前已三次擴區測試。
事實上,內地已有多間企業參與開發無人駕駛網約車市場,例如,比亞迪、小馬智行等,這種優良的產業生態確實值得香港在發展創科時借鏡,香港發展創新科技需要有清晰方向,政府不但需要在政策上拆牆鬆綁,亦需要有明確方向在指定技術上為企業提供協助,創造優良的行業生態。
助力點對點交通轉型
香港不單具備發展無人駕駛技術的條件,相關技術亦有助解決的士等點對點交通面對的問題。點對點交通在未來轉向無人化是不爭的事實,若營運的士和網約車的公司參與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將有助減低其營運成本。同時,相關的技術專利以及無人駕駛的營運數據,都能夠為他們帶來巨大收益。筆者認為,若政府能夠協助傳統的士行業和網約車平台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不僅有利香港發展創科生態環境,亦有助推動的士行業轉型。
我國在推動無人駕駛技術商業化營運方面可以說是先鋒,而美國Google旗下的Waymo和馬斯克旗下Tesla Robotaxi亦不斷完善其技術。先談談Tesla Robotaxi,他們的技術主要結合鏡頭所截取的片段以及人工智能分析,從而達至無人駕駛,但這項技術的安全性在美國一直備受爭議,雖然現時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但應用在無人駕駛上仍有不足之處。而且,Tesla Robotaxi推出不久後,已經在美國國內發生意外引發輿論爭議。
至於Waymo,相較Tesla Robotaxi,其技術對公眾而言相對來得可靠,Waymo在車上加裝多組光學雷達(LiDAR)感應器,能夠有效掌握路面情況以及障礙物,現時Waymo已經收集4千萬英里的實際路面駕駛數據,並在洛杉磯、三藩市等地的街道提供服務,這些數據變成這間公司的最重要資產。
當好我國技術展示窗口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在地緣政治局勢下,香港應更加積極發揮「內聯外通」的作用,我國無人駕駛技術領先全球,是國家軟實力之一,香港應發揮「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化優勢,助力內地無人駕駛技術發展,當好我國無人駕駛技術對外展示窗口,讓更多國家和企業藉此了解我國的創科實力和新質生產力,在說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鞏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地位。
雖然香港是一個發展成熟的城市,在繁忙的道路上運用無人駕駛技術有一定挑戰性,但在勇於擔當、敢於創新的特區政府帶動下,我們憑着「摸着石頭過河」精神,以及相信科學、科技為人類帶來安全的信念,定能在發展無人駕駛技術上攻堅克難,推動香港的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東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