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把台灣社會鬧得雞犬不寧的「大罷免」終於以民進黨這個始作俑者一敗塗地而收場。今年以來,民進黨為了成為立法機構第一大黨、掌控立法權,而發起罷免國民黨「立委」的「大罷免」,上月舉行第一輪投票,24位國民黨「立委」獲得的不同意罷免票皆多於同意罷免票,24起罷免案均不成立,24位國民黨「立委」全部保住席位。但遭遇重挫的民進黨仍不死心,堅持舉行第二輪投票。日前投票結果顯示,7位國民黨「立委」全部保住席次,民進黨再嘗敗果。兩次投票結果不僅顯示台灣主流民意不認同民進黨掀起的破壞民主的「大罷免」,更是強烈反對其「親美仇中」路線,可謂是一次對民進黨賴清德當局施政的不信任投票。
民進黨自詡是「民主進步黨」,這次「大罷免」再次戳穿了其「假民主」的真面目。過去八年民進黨蔡英文執政時期,民進黨既是執政黨,又是立法機構第一大黨、掌控了立法權,國民黨等在野黨完全無法監督和約束民進黨當局。但去年「立委」選舉,民進黨以一席「立委」之差輪給了國民黨,失去了立法機構的龍頭位置。去年國民黨等在野黨提出立法機構改革法案,要求嚴格監督民進黨當局,竟遭到民進黨當局通過「釋憲」全力阻擋法案通過。隨後,民進黨為了擺脫在野黨的監督竟想出「大罷免」的詭計,企圖通過罷免大批國民黨「立委」而在補選中奪取「立委」席次,說穿了,就是民進黨選輸不認賬,要再進行一次「立委」選舉。此外,兼任民進黨主席的民進黨當局領導人賴清德還叫囂「不是多數贏就可以」,企圖打破「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規範,還把國民黨「立委」稱為必須除掉的「雜質」。賴當局狂妄傲慢的「反民主」嘴臉令台灣民眾相當反感。
其實,第一輪「大罷免」投票民進黨慘敗後,台灣輿論就曾呼籲賴當局懸崖勒馬,停止舉行第二輪投票,以專心施政,但民進黨置若罔聞、一意孤行,結果自取其辱。由此也再次證明台灣主流民意強烈反對賴清德和民進黨操弄「反中」路線。民進黨是以國民黨「立委」「親中」為由發起罷免運動,而且為了營造「反中」氛圍,賴清德今年3月公開宣稱「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還炮製所謂「17項策略」全面限縮兩岸交流,迫害島內支持兩岸統一、支持兩岸交流的台灣民眾,包括把發表支持統一言論的陸配驅逐出台灣、註銷曾申領大陸證件的台灣民眾的台灣身份證、調查轉發大陸圖卡的台灣藝人、撤銷曾擁大陸戶籍的台灣公職人員職務等。此一系列粗暴野蠻的行徑早就激起台灣社會強烈不滿。台灣民眾於是用選票在兩輪「大罷免」投票中狠狠地教訓了民進黨。然而,這只是開始,明年島內將舉行「九合一」地方選舉,倘若民進黨當局持續阻撓兩岸交流、升高台海局勢,必遭台灣主流民意更大的懲罰。
「大罷免」失敗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對賴當局政績不彰的怨氣和怒氣。尤其是在與美方的關稅談判上,賴當局的「媚美」路線換來的是美國對台灣地區加徵20%的重稅,台灣業界能不氣憤嗎?在島內業界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時,賴當局竟然還繼續舉行第二輪「大罷免」投票,只顧着自己的政治利益,台灣業界怎能不心寒?原本加強兩岸經貿合作,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是抵銷美國重稅衝擊的有效途徑之一,但賴當局死抱「台獨」路線,阻撓兩岸交流、疏遠兩岸經合,對台灣業界可謂是「二次傷害」。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賴當局完全漠視台灣主流民意,已然失去了成為執政黨的正當性。正如台灣民眾所說「民進黨不倒,台灣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