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三兩,自山西交流回港,難忘當地優質食材,還有道道佳餚。相約中環,再談晉港交流,嘗內地食材。餐廳特製「醃篤鮮」,改用新鮮藤椒和藤椒油,辣味不重,反帶清新,大鍋上桌,分別堆疊毛肚、豬肚、鮮肉、鱔肉,嚼寬粉,喝辣湯,同樣惹味。另上白菜炆豆腐,大白菜空運到港,產自山東膠州,軟滑清甜,吃出當地的味道。
大白菜煮法多,清代《清稗類鈔》記「家鄉肉」,細看做法,菜式其實不陌生,文說:「家鄉肉,一作『加香』,又作『佳香』,鹽漬之豬肉也。出金華者良,冬日上市,杭人每煮而片切之,以其汁煮白菜亦甚佳,亦有加筍煨之者。」「家鄉肉」即醃火腿,家鄉醃製,為肉加香,成品優質,用字取名都沒有錯。文中提到的鹽漬豬肉,就是「金華火腿」,切片取汁煮菜,即現在的「火腿津白」。火腿炆筍、火腿筍湯,仍常出現。
明代《普濟方》另有一道「小品梔子湯」,專門「療溫熱為毒,及腸寒外熱內虛。」材料與煮法如下:「用梔子十四枚,豉一升,薤一虎口。以水四升,煮梔子並薤、白菜、肉、豉,煮取二升,分為三服,良。」梔子多作藥用,有瀉火清熱功效,古時配白菜煮湯,具食療作用,食用需依個人體質,得醫師推薦最佳。清代《燕京雜記》有談白菜製法,言:「以鹽灑白菜上壓之,謂之『醃白菜』,逾數日可食,色如象牙,爽若哀梨。」大白菜略加鹽去水,稍為發酵,即現時的醃酸菜,爽脆如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