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剛拆除「戰時炸彈」危機,又迎來今年以來最強颱風的挑戰。天文台預測,「樺加沙」將於周三正面吹襲香港,屆時風力將達到暴風甚至颶風級別,破壞力堪比7年前的「山竹」。特區政府已迅速啟動應對機制,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主持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會議,作出一系列部署,嚴陣以待。儘管香港有着應對極端天氣的豐富經驗,但天災變幻無常,各方面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確保信息發放、應對舉措落實到位,並做好社會動員,務求安然度過超強颱風襲擊。
天文台預告今天將懸掛一號戒備信號,並預計「樺加沙」會於本周三最靠近本港,離岸及高地可能達到12級的颶風級別。天氣專家表示,此次颱風帶來的破壞力料超過今年的「韋帕」及2023年的「蘇拉」,甚至接近或相當於2018年颱風「山竹」。許多市民至今猶記得,「天鴿」與「山竹」對香港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尤其是後者,曾導致458人受傷,並造成大量山泥傾瀉等事故。鑒於此次颱風破壞力,需全力以赴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及時有效的信息發放。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表示,正部署應對颱風來襲,並特別強調做好信息發布工作。事實上,過去香港成功應對極端天氣的因素之一,就在於及時準確的信息通報,讓市民有了應變準備。當然,颱風路徑變化大,不可能每一次預測都準確無誤,但在確保市民安心社會穩定方面,仍有許多工作可做。參考過去的經驗,易生混亂之處往往在於颱風信號由9號至10號之間,以及諸如機場等大量人流聚集點的交通運輸,因應這些「堵點」,要有較以往更有效的安排。
其次是全面高效的抗災舉措。在昨天舉行的督導委員會上,特區政府各部門已着手相關應對工作。例如,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已提前部署,將於八號颱風信號發出時全面啟動、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會保持每日24小時運作、發展局已加強預防及防禦措施,統籌應對水浸、山泥傾瀉、塌樹及構築物安全等準備工作,渠務署、土力工程處、屋宇署等亦已隨時待命。參照兩個月前應對十號颶風「蘇拉」的情況,市民有理由對政府的工作保持高度信心。但正所謂「做最壞打算、做最全準備」,統籌協調好政府各部門力量,才能更好地應對天災考驗,並將損失減少至最低。
第三是多方合力的社會動員。政府的主導至關重要,而市民的積極參與,亦是香港抗風的重要因素。連日來,社交媒體上網民分享各種資訊,儘管部分超市的貨架被搶空,但並沒有出現恐慌情緒,運作有條不紊,這是香港社會長期積累經驗的體現,也是對政府應對信心的體現。事實上,與以往相比,有了全港各區的關愛隊,在協助市民抗災及善後方面可以更有效。在現有完善的動員機制下,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作用,可以聚集起團結一致抗天災的更大力量,確保社會與人心的穩定。
「樺加沙」來襲,對整個香港社會都是一場考驗。特區政府的高效部署、市民的積極備戰,構築了抗風的雙重防線。從以往的經驗來看,颱風之下香港社會總體都能保持平穩、安全、有序,體現特區政府的管治水平,也體現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抵禦各種「風浪」的超強能力。正如在應對「蘇拉」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指出,「政府嚴陣以待做好各項應對準備,全力減輕惡劣天氣帶來的威脅和影響,盡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和公共安全。」我們相信,在各界共同努力下,香港一定能安然度過「樺加沙」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