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時代變遷,消費模式轉變,傳統酒樓經營困難,結業事件接二連三,有業界人士感嘆「我哋酒樓沒落」。然而在一片淡風之中,既有新派食肆如雨後春筍般冒起,也有百年老字號屹立不倒,更有新酒樓逆市開張。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顯示飲食業進入了新一輪汰弱留強的周期,只有主動識變、應變、求變,變中求進,精確抓住顧客的心態和需求,才能闖出生天。
本港中式酒樓曾盛極一時,「行入酒樓飲茶,食一盅兩件」是港人的典型生活方式,也吸引遊客光顧。然而,近年市道急速改變,中式酒樓的客流量持續下跌,平常多見長者聚腳閒聊,難見年輕人面孔,遊客也是興趣缺缺。消費模式改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港人北上消費潮、高昂租金、食材及人工成本上升等,但最根本原因是香港社會加速老年化,部分中式酒樓的經營模式同樣一成不變,點心菜式沒有新鮮感,加上預製菜盛行,服務態度廣受詬病,性價比和體驗感都跟不上市場需求,沒落是意料中事。
但就在坊間擔憂中式酒樓式微甚至消失於時代洪流之際,一些老字號酒樓歷久彌堅,老街坊不離不棄,遊客慕名而至,根本不愁沒有生意做。也有一些新開張的酒樓,客似雲來。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有大量遊客關於香港美食的推介,冠以「香港必去食肆」、「不容錯過餐館」等名號。總結其成功經驗,不外乎「菜品創新」、「懷舊風情」、「精緻美味」、「手製」、「服務周到」等等。近日,一間有百年歷史但名號已湮沒數十年的酒樓在旺角鬧市重出江湖,主打懷舊裝修風格、懷舊點心、推車仔、花碼價錢牌,更以全手製點心作招徠,加上價格親民,甫開張就打響了名堂,吸引各路饕餮湧至。
《大公報》今日推出中式酒樓求變專題,有的以午市放題吸客,有的以黑松露等名貴食材入饌,有的百元以下即蒸兩款海鮮,有的推出「一蚊菜式」,有的推出自助吧供食客自取例湯、糖水、涼菜、鹹水角等小食。這一現象反映,香港飲食業沒有在自艾自憐中自甘沉淪,更沒有攤大手板靠政府打救,而是以主動創新適應市場變化,在變化中闖出一條生路。
民以食為天,一般消費品可以少買,但飯不能不吃,肚不能不「醫」。只要能做出特色、做出精緻、做好服務,永遠不愁沒有客路。香港經濟的大環境對飲食業也是利好。香港經濟疫後持續復甦,已連續十個季度錄得正增長,香港打工仔的收入也在水漲船高,遊客數量持續增加,整體消費力呈上升勢頭。特別是,香港股市自去年10月谷底回升,至今上漲逾三成。今年以來,新股上市高潮迭起,不少投資者賺到錢。財富效應之下,食肆必然受惠。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今年第二季食肆總收益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71億元,按年上升0.8%。按食肆類別分析,非中式餐館、快餐店的總收益上升,惟中式餐館數字錄得下跌。食環署的統計數字顯示,近年來香港食肆牌照呈增長之勢,由2019年的11448個,升至2024年的12707個,其中普通食肆、凍房、食物製造廠等都在增加。
香港飲食業面對壓力,傳統中式酒樓減少,這是不爭的事實。另一方面,香港食肆無論是數量還是營業額都在輕微增長,新派食肆持續擴張,填補了傳統食肆執笠後的空缺,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在中環金融中心或觀塘的工廠區,很多樓上食肆開張,各國風味都有,百花齊放。變化是永恆,香港「美食之都」金字招牌不墜,關鍵就在於港人永不言敗、勇於求變的獅子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