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港大AI模型辨精子受精能力 準確度逾96%

時間:2025-08-26 05:01:41來源:大公报

  圖:港大醫學院全球首創AI模型精準辨識具受精能力精子,獲2025年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大公報訊】記者華英明報道: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研究團隊全球首創人工智能(AI)技術,能準確識別具受精能力的人類精子,臨床驗證顯示準確率逾96%,較傳統方法更快更可靠,有助減少人為誤差,並可顯著提升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率,為全球不孕不育症的診斷與輔助生殖治療帶來嶄新契機。研究成果已刊登於《Human Reproduction Open》,並獲2025年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全球約每六對育齡夫婦中有一對受不孕困擾,其中20%至70%與男性因素有關。世界衞生組織預測,不孕不育症將成為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後全球第三大常見疾病。目前,輔助生殖技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成功率仍受限於現有診斷工具的準確性。

  助提升人工受孕成功率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教授楊樹標教授指出,傳統方法不僅耗時費力,且高度依賴技術人員的主觀判斷,精子質量檢測因而難以標準化。精子與卵子外層透明帶結合是受精的首步。港大團隊以此為基礎,開發出高度自動化的AI模型,分析精子形態,精準識別能與透明帶結合的精子比例,並設定4.9%為臨界值,低於此比例即提示男性有受精問題風險。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副教授、領導是次研究的趙志昂表示,這可提早預警受精失敗風險,幫助醫生制定合適治療方案,提高懷孕機會。

  這個AI模型利用深度學習技術,分析了超過1000張精子影像,準確率逾96%。研究團隊在2022年至2024年期間,對117位不孕或原因不明不孕的男性進行臨床驗證,分析超過40000張影像,結果進一步證實精子具備透明帶結合能力的比例,與人工受孕的成功率密切相關。

  趙志昂表示,AI模型能夠精確分析精子的細微特徵,提供更為準確的預測結果。楊教授亦表示,AI模型的出現,讓臨床首次能以標準化、可重複的方式準確評估精子的受精能力,不僅提升臨床決策效率,同時促進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這項創新有望改善不孕不育的整體管理,降低受精失敗風險,並縮短患者的受孕時間。港大醫學院目前正在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以進一步驗證AI模型的臨床應用,期望造福更多不孕不育患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