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共廁所,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開埠初期。根據清廷外交官張德彝在其遊記《航海述奇》中描述,在1860年代,香港政府已立例禁止在大街隨地便溺。惟當時的公共廁所並不多,不少公眾場所均未設廁所,因此不少人在「人有三急」時,均選擇在後巷等較隱蔽的地方就地解決,以致這些地方經常臭氣沖天,也使這些地方有「屙屎巷」之稱。
19世紀末,為了改善環境衞生,政府開始在中環區興建公廁。當時廁所屬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以及為了節省地皮,便把公廁設在地底。又因為當時的「重男輕女」社會文化,因此不少地底公廁均只設男廁,不設女廁。
鴨巴甸街地底公廁列古蹟
由於早期香港的下水道設施不多,因此需以人手清糞(俗稱「倒夜香」),又因為興建地底公廁時未考慮室內通風,使這些廁所的臭氣比「屙屎巷」還要厲害,未能有效改善隨地大小便的問題。
至2000年代,中西區的地底公廁只剩下威靈頓街的地底公廁(俗稱「狗孖撚」)還對公眾開放,其餘地底公廁均已關閉,其中位於鴨巴甸街的舊公廁在2011年被列入二級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