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前長時間玩手機,何止傷眼,更可能玩出頸椎病,導致經常頭暈。有OL連續三個月臨睡前躺在床上,用手機「煲劇」和睇電影,一天早上外出時忽然頭暈,起初以為貧血,經醫生檢查確診為「頸椎病變性頭暈」。有脊醫表示,「低頭族」長期耷低頭,頸部不郁動誘發頭暈,但多數患者誤以為是耳鼻喉或腦科毛病,不知道是「低頭」令頸椎神經功能失調。\大公報記者 楊 州
脊醫伍兆聰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根據臨床統計,近年因肩頸不適引致眩暈就醫個案明顯增多。他指,頸椎症候群原本較多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如今年輕患者劇增,皆因「低頭族」手機不離身,長期低頭令頸部固定在同一個姿勢,容易造成頸椎損傷引發頭暈。頸椎病頭暈是頸椎病的臨床徵狀之一,患者會突然發作。
病情嚴重可致站不穩跌倒
曾有一名40多歲女文員因頭暈向伍兆聰求診。該OL誤以為自己是貧血作怪,分別找過耳鼻喉科、心臟科醫生診症,卻未找到問題所在,她又服用補品一個月,頭暈依然無改善。伍兆聰替她診斷,終驗出元兇是頸椎病變性頭暈。OL稱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於是臨睡前習慣用手機「煲劇」和看電影減壓,躺在床上當了三個月「低頭族」,初時有輕微頭暈,她卻不為意,某天到髮廊理髮,躺着洗頭時突然覺得非常頭暈,於是四出求醫。
伍兆聰稱,不少人忽然頭暈,會向耳鼻喉科或腦科專科醫生求診,沒想到病因或源於日常姿勢不良,導致頸椎神經功能失調。伍又表示,眩暈患者多會感身體不適、難以集中精神工作,嚴重會站不穩跌倒,「突然暈倒有可能造成很大危險」,他提醒「低頭族」小心,平時應多注意姿勢,做好預防,最佳方法是日日做頸部活動,向不同角度慢慢郁動,不要長時間仰頭,更切勿過度轉動頭頸部,以免頸部外傷。
頸椎病變性頭暈患者以40歲以上人士居多,當中15%至25%患上椎動脈型頸椎病。一般情況是頭頸部過度後仰、前後伸屈及扭轉時,患者會感覺到周圍物體或自身在旋轉、升降、傾斜等運動幻覺,暈眩持續時間較短,症狀會隨頸部位置復原而減輕或消除。
頭前傾60度 頸承重60磅
另外,頸椎病變性頭暈與大腦神經病症引起的頭暈症狀相近,容易混淆。伍兆聰稱,頸椎病引發的暈眩多為「中樞性」,發作多與頭頸轉動有關,患者頸椎骨質有異常改變及有頸神經症狀,出現頸部疼痛、僵硬、活動度下降等表徵;至於大腦神經病則屬周圍性眩暈,發作有規律性,持續時間短。
根據衛生署2014/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9.8%受訪市民在調查前30天內曾出現頸痛,女性有此問題的比率達11.8%,較男性高;而25至34歲及35至44歲組別分別為6.6%及9.2%。另有研究顯示,頭向前傾15度時頸部要承重27磅;頭向前傾60度時,頸部要承受的重量可增至60磅,不良姿勢會令頸部承受過多壓力,引致頸痛。
30至40歲高危
骨科專科醫生麥勤興表示,長期姿勢不良引致頸椎退化,頸痛是該病的症狀,伴隨出現骨刺、椎間盤變薄等問題,求診者以30至40歲人士為主,均與工作及生活上的姿勢不良有關,嚴重頸痛會妨礙頸部活動幅度。他又說,患者服藥及靠物理治療均可康復,不過若不改善姿勢仍會復發,導致肌肉勞損,嚴重可致麻痹或無力。
麥勤興建議,頸痛患者使用電腦或手機時,每隔15分鐘就要略作休息,例如起身喝咖啡或去廁所,如出現頸痛,可用溫濕毛巾敷頸椎,促進血液循環,紓緩不適及鬆弛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