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人民軍隊脫胎換骨 從小米步槍到大國重器
八十載沐雨櫛風,八十載砥礪前行。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8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武器裝備建設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最初的「萬國牌」,到引進、改造,再到全面國產化;從追趕、跟跑,到並跑、競逐,再到新時代的領跑、超越,大國強軍重器如磐,衛國固疆,維護世界和平。\馬浩亮(文)
1945─「萬國」雜牌裝備 輕武器挑大樑
1945年抗戰勝利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武裝,在力量結構上完全是陸軍部隊,沒有海軍和空軍、軍艦,戰機只有1架原屬於汪偽政權空軍的立川式高級教練機。
至於陸軍武器,也基本是輕武器為主,包括步槍、手槍、輕重機槍、擲彈筒、迫擊炮、小型山炮等,且是各國不同制式的「萬國牌」武器,比如ZB26式輕機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九二式步兵炮等。來源五花八門,有的是從日偽軍手中繳獲,有的是根據地兵工廠自造,也有的是國民政府派發。
當時的頭號重武器,是從瀋陽日本關東軍坦克修理廠繳獲的一輛日本造九七式中型坦克,這是解放軍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戰鬥全重約15噸。1945年12月1日,人民軍隊第一支坦克部隊「東北坦克大隊」宣布成立,成為解放軍裝甲兵的起點。這輛坦克後來參加了三下江南、攻打錦州、解放天津等許多重大戰役,被命名為「功臣號」。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功臣號」坦克作為坦克方陣首車,率先通過天安門廣場。1959年退役後,被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收藏陳列至今。
1945年冬,冀魯豫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鄧小平的指示,按照繳獲的日軍九二步兵炮的樣式開始仿造大炮。1946年4月,解放軍軍工史上第一門步兵炮試射成功,射程3500米,這是當時人民軍隊唯一自己製造的重型武器,以技術帶頭人蓋亮的名字,命名為「蓋亮號」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這被認為是解放軍炮兵的起點。
1955─裝備「四大金剛」 國產戰鷹首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解放軍陸海空三軍武器裝備建設進入了新階段,並走上了從蘇聯引進以及國產化改造雙管齊下的道路。當時陸軍的主戰裝備是蘇聯製T-34-85坦克。
1954年和1955年,中國從蘇聯購買了4艘07型驅逐艦,分別命名為鞍山艦、撫順艦、長春艦、太原艦,被譽為「四大金剛」,是當時中國噸位最大、戰力最強的軍艦,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舷號101的首艦鞍山艦,滿載排水量2581噸。2020年服役的055型國產萬噸大驅南昌艦,再次使用了舷號101,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向那段崢嶸歷史致敬。
「四大金剛」在海軍初創時期,立下了汗馬功勞。1955年1月,長春艦參加了解放一江山島的戰鬥,這是解放軍首次陸海空三軍協同實戰。同年9月至11月,鞍山艦、撫順艦參加了遼東半島抗登陸演習,模擬反擊美軍在遼東半島登陸。
同樣在1955年,01型護衛艦首艦昆明艦開工,1957年5月交付海軍。從蘇聯引進的123型魚雷艇,1954年至1955年接連在浙江近海域擊沉擊傷多艘台灣國民黨軍隊的巡邏艦。
空軍方面,1954年7月,第一架國產飛機初教-5,在南昌飛機製造廠組裝完成並首飛成功。當時空軍裝備裏,蘇聯製飛機佔相當比例,譬如米格-9、米格-15、米格-17戰鬥機,圖-4轟炸機等。
1965─礪劍「霹靂」「紅旗」 導彈戰力始祖
60年代最重磅的武器裝備建設成就,非原子彈和東風導彈莫屬。1960年11月5日,第一枚國產彈道導彈東風-1,在酒泉試射成功,飛行550公里,準確命中目標。1964年和1965年,東風-2及其改進型相繼發射成功,射程提高到1200公里。這為1966年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的組建奠定了基礎。
1964年10月,中國在羅布泊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當量為22千噸TNT。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亞洲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核訛詐。
陸軍擁有了以蘇聯T-54A坦克為基礎仿製的第一種量產坦克——59式坦克,戰鬥全重36噸,並陸續發展了62式輕型坦克、63式兩棲坦克、64式坦克牽引車,初步形成了體系化的坦克車族,改善了陸軍的基本作戰體系。
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國空軍裝備也迎來了第一波國產化高潮。中國第一款噴氣式戰機殲-5、第一款全天候戰機殲-5A、第一代超音速戰機殲-6、第一種完全自行製造的運輸機運-5、第一種國產通用直升機直-5陸續列裝,並多次在空戰中擊落台灣國民黨空軍及美軍的戰機。
第一型短距空空導彈霹靂-1和第一種國產防空導彈紅旗-1投入實戰,後者多次擊落美軍U-2高空偵察機。「霹靂」和「紅旗」成為解放軍空空導彈、地空導彈的標誌,並陸續更新迭代至今。
1975─「長征一號」列裝 核潛守護海疆
70年代初,海軍武器裝備發展捷報頻傳,各型艦艇全面發力。1971年,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導彈驅逐艦濟南艦服役,這是051型導彈驅逐艦的首艦,舷號105,承接了50年代的「四大金剛」。1975年,053K型導彈護衛艦鷹潭艦服役,是第一艘裝備艦空導彈的軍艦。
而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器是,1974年第一艘攻擊型核潛艇「長征一號」列裝海軍,這是091型核潛艇的一號艇。中國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長征一號」先後完成了水下長航、水下深潛、實彈發射、戰備值班等任務,曾經創下90天水下長航的世界紀錄。「大洋黑魚」成為捍衛國家利益的定海神針。
1968年底,中國第一種完全國產化的轟炸機轟-6首飛,1969年量產的轟-6A入列空軍服役。經過幾十年發展,轟-6衍生了十幾個型號。如今的轟-6K、轟-6N是中國主力的戰略轟炸機,書寫了著名的「六爺」傳奇。1974年,運-8運輸機的一號原型機首飛成功,提升了空軍的遠程投送能力。
1971年,東風-3彈道導彈進入二炮服役,射程為2800公里,是當時射程最遠的一型武器。1988年,東風-3出口沙特阿拉伯,創下中國軍貿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單」。
第一型自主研製的國產主戰坦克69式中型坦克,也在1974年研製成功。後來在80年代成為中國出口數量最多的裝甲車輛。
1985─東風+巨浪 戰略威懾神劍
在1984年國慶35周年大閱兵上,中國的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以及多型彈道導彈,首次公開亮相。這些大國重器裏的「重中之重」,就是壓軸出場的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1.2萬公里。重達183噸的東風-5系列,迄今仍是中國重量最大的超級武器。
與東風-5同時亮相的,還有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1982年首次由031型常規動力潛艇發射成功。中國海軍第一代戰略核潛艇092型潛艇,在1983年交付海軍。戰略核潛艇搭載「巨浪」彈道導彈,令中國擁有了完整意義的海基核打擊能力。在巨浪-1基礎上還衍生研製了陸基型的東風-21導彈,被譽為「航母殺手」,這被稱為「巨浪上岸」。
在1978年,072型兩棲登陸艦首艦雲台山艦,加入東海艦隊戰鬥序列。該艦能夠裝載1個中型坦克連和1個步兵連,並擁有強大的艦炮火力,072型結束了海軍缺乏大型專業登陸艦的歷史。
80年代,空軍新入列的明星是殲-8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最大升限超過2萬米,利用高空優勢,遂行偵察和截擊任務。1985年,直-8重型直升機首飛,是中國迄今主力的國產大型運輸直升機,後來陸續衍生出高原型直-8G、寬體版直-8L、艦載型直-8J等型號,在陸、海、空、武警等各部隊應用廣泛。
1995─鑄中華第一艦 邁步遠海防禦
90年代中期,海軍第一代052型導彈驅逐艦面世。1號艦哈爾濱艦1994年服役,1995年首次公開亮相,滿載排水量4800噸,是當時中國海軍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戰鬥力最強的水面主戰艦艇,被譽為「中華第一艦」。
哈爾濱艦是第一艘安裝戰鬥數據系統的戰艦,具備防空、反潛、反艦綜合戰力,也標誌着中國海軍開始從近海防禦向遠海作戰發展。1997年,哈爾濱艦訪問美國聖迭戈軍港,是解放軍第一艘訪問美國本土的戰艦,也是第一艘橫穿太平洋的驅逐艦。
052型2號艦青島艦,被譽為「外交明星艦」,是中國海軍第一艘完成環球巡航的戰艦。
殲轟-7「飛豹」戰機1992年起陸續入列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這是解放軍唯一定位為「戰鬥轟炸機」的戰機,能夠超音速巡航,對海面和地面目標進行打擊。以轟-6轟炸機為平台改裝的轟油-6空中加油機,1991年首次與殲-8戰鬥機對接成功,1995年開始服役,成為空中作戰的「力量倍增器」,延伸了戰鬥機的作戰半徑。
1992年和1996年,紅鳥-1、紅鳥-2巡航導彈服役,解放軍擁有了遠程打擊的戰術巡航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