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搖着鵝毛扇 到處作座上客

時間:2022-06-14 04:25:21來源:大公报

  圖:1939年春節,胡政之(二排左四)、張季鸞(二排左五)與港館同人合影。

  張季鸞自1926年主持新記《大公報》筆政後,15年間意氣風發,馳騁報壇,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朝野一致景仰,聲名遠播海外。其影響之大,享譽之高,不惟國內罕有其匹,就是在歐美新聞人中,亦不多見。

  他為人隨和,熱情健談,所在之處,必定迎來送往,會客不絕。民國初期,他跟林伯渠都任過孫中山先生的秘書。1936年秋,他去西安暫住,與林會晤,老友相見,格外熱絡。張雖久病在身,卻與林徹夜長談,不知疲倦。兩人之友誼充分證明了,「有分歧、有共識」的朋友,還是好朋友。

  可以說,他的朋友,上自名公巨卿,下至販夫走卒。毛澤東說他「搖着鵝毛扇,到處作座上客。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觀察形勢的方法,卻是當總編輯的應該學習的。」而周恩來也曾談到,「做總編輯,要像張季鸞那樣,有優哉游哉的氣概,如騰龍躍虎,遊刃有餘。」

  1941年9月6日,張季鸞病重去世。國共兩黨領袖蔣、毛諸公同聲哀悼,蔣介石、周恩來都親自參加公祭並致送輓聯。

  文壇巨擘 報界宗師

  毛澤東在唁電中稱,「季鸞先生在歷次參政會內堅持團結抗戰,功在國家」。周恩來、鄧穎超致唁電指,「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謀國之忠,立言之達,尤為士林所矜式」。

  張季鸞是在抗戰至艱時去世的,其臨終遺囑感人肺腑。「願我社同人,痛感時會的艱難,責任之重大,本此方針,一致奮勉,務盡全功;尤宜隨時注重健康,以積極精神,為國奮鬥」。

  可見其撒手人寰之時,感念的依然還是國家民族、抗戰大業和大公報社。《大公報》專撰社評敬悼稱,「此在本報為塌天之禍事,在國家亦為巨大之損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