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苦心孤詣/上書國家 阻止文物外流

時間:2025-10-10 05:02:47來源:大公报

  圖:當年張伯駒得知《中秋帖》和《伯遠帖》消息後上報國家,助國家收回兩件國寶。圖為9月29日,觀眾在故宮博物院觀看《伯遠帖》。\中新社

  1937年春天,張伯駒在收藏家郭葆昌家中見到了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李白《上陽台帖》、唐伯虎《孟蜀宮妓圖》、王時敏《山水圖》、蔣廷錫《瑞蔬圖》等六件珍貴書畫。張伯駒害怕國寶外流,有意收藏,因此請琉璃廠惠古齋老闆柳春農居間。當時郭葆昌開價二十萬大洋,張伯駒先支付六萬大洋定金,將畫取走,約定一年內付清餘款。

  1937年夏,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北京遭到金融封鎖,張伯駒被困於此,上海鹽業銀行的匯款無法匯來。加之此前購買《平復帖》花費巨款,無奈之下,張伯駒只好將《中秋帖》和《伯遠帖》退還給郭葆昌,餘下的四件書畫抵付已支付的六萬元定金,歸張伯駒收藏。

  抗戰勝利後,張伯駒先生對這兩件墨寶依舊念念不忘。彼時郭葆昌已去世,其子郭昭俊繼承收藏,後因急需用錢,便將兩件墨寶抵押到香港的一家英國銀行。張伯駒得知後,趕忙給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寫信,建議由國家出面收回。鑒於款項數額巨大,要由周恩來總理特批。1951年,國家文物局終以35萬港元(當年香港94.5%黃金最高價為347港元/兩)購回這兩件墨寶,並劃撥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1953年,出於對毛主席的崇敬,張伯駒將李白的《上陽台帖》相贈,毛主席回贈1萬元作為謝酬,並於1957年將《上陽台帖》轉贈給故宮博物院珍藏。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