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第十三屆中國航展,觀眾通過顯微設備觀察嫦五取回的月球樣品。/新華社
【大公報訊】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基於前述研究,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在月球表面潛在的利用月壤實現地外生存的方案。但是,地外人工光合成技術究竟能否在真實的月球環境中實現,還需進一步驗證。
新系統或隨中國探月飛船出征
南京大學等研究團隊針對月球環境,提出利用月壤實現地外人工光合成的策略與步驟。利用月球夜間約-173℃的極低溫度,將二氧化碳從人類呼吸的空氣中凝結分離。然後利用太陽光,將嫦娥五號月壤作為水分解的電催化劑和二氧化碳加氫的光熱催化劑,把人類呼出的廢氣、月球表面開採的水資源等轉化為氧氣、氫氣、甲烷和甲醇。
南京大學教授姚穎方表示,利用地外人工光合成技術,也許只需要月球上的太陽能、水和月壤,便能產生氧氣和碳氫化合物,該技術還可以借助於月球表面的溫度環境,實現低能耗和高效能量轉換。這為建立適應月球極端環境的原位資源利用系統提供了潛在方案。雖然月球土壤的催化效率低於地球上可用的催化劑,但研究團隊還將對月壤中的有效催化成分進行分離、提煉,希望能得到更好的催化效果。
研究團隊表示,正在爭取明年將地外人工光合成系統搭載到中國空間站,或力爭將該系統搭載到中國探月計劃的飛船中。月壤或月壤提取成分如果能作為月球上的人工光合成催化劑,可以大大降低航天器的載荷和成本,也許將來在月球上就可以就地取材,為航天員提供生命支持,並製備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