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國共產黨創建和投身大革命洪流
近代中國社會和各種力量的艱難探索
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世界上偉大的民族。近代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封建統治的腐敗,中國在1840年至1911年間,經歷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侵略戰爭,中國被迫割地、賠款,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
那時候,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展現在中華民族面前的是一片瀕臨毀滅的悲慘暗淡前景。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全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
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使反動統治秩序再也無法穩定下來。
然而,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在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初生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在中國只存在了幾個月即告夭折。
軍閥割據 國家四分五裂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化為直、皖、奉三系。在帝國主義列強的操縱下,中國陷入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軍閥混戰之中。在封建軍閥專制統治下,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愈陷愈深。
「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辛亥革命之後,中國嘗試過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改變。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積貧積弱,列強依然在中國橫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
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沒有用先進理論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的領導,沒有先進政黨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於作出巨大犧牲,中國人民就無法打敗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中華民族就無法改變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
【關鍵詞】列強入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辛亥革命 中華民國成立
十月革命送來馬列主義
中華民國的成立並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民族獨立、人民民主和社會進步,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希望。舊的路走不通了,就要尋找新的出路。一些先進知識分子從總結辛亥革命經驗教訓着手,廓清蒙昧、啟發理智,使廣大民眾從封建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成為引發社會大變動的先導。
新文化運動 提倡民主及科學
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新文化運動由此發端。1917年,他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遷到北京。北京大學和《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擁護「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提倡民主和科學。新文化運動的宣導者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思想為主要武器,猛烈抨擊以孔子為代表的「往聖先賢」,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包括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通過批判孔學,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湧流的閘門,在中國社會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另一邊廂,隨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十月革命發出的反對帝國主義的號召,使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嚴重,格外有意義」。這就推動先進的中國人傾向於社會主義,推動他們認真了解指導十月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學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
李大釗是在中國舉起十月革命旗幟的第一人,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從1918年7月起,他先後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熱情謳歌十月革命的勝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是「世界人類全體的新曙光」。
五四運動後,他更加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發表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時思想界產生重大影響,標誌着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進入比較系統的傳播階段。他發表的《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批駁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論證馬克思主義符合中國需要的深刻道理。
五四運動點燃愛國之火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
1919年上半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協約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等七項希望和取消「二十一條」及換文的陳述書。會議拒絕了中國的合理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到國內,中國人民積聚已久的憤怒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了。
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他們提出「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誅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等口號,衝破反動軍警的阻撓,從四面八方匯聚到天安門前,舉行抗議集會,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爆發。
五四運動是近代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俄國十月革命 馬克思列寧主義 五四運動
思考題
●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前各種救亡圖存運動都沒有成功?
●如何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和歷史局限?
●什麼是新文化運動?這一運動在近代歷史上起到了什麼作用?
推薦影視作品
《覺醒年代》(2021年)
•本單元關聯: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
•主演:于和偉、張桐、馬少驊、朱剛日堯
•集數:43集
•劇情簡介: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誌》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建黨偉業》(2011年)
•本單元關聯: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
•主演:劉燁、馮遠征、張嘉益、陳坤、馬少驊、李沁、周潤發
•片長:約124分鐘
•劇情簡介:
1911年冬,孫中山從海外歸來,於翌年1月1日就任臨時大總統。與此同時毛澤東參加了光復新軍。很快,袁世凱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從孫中山手中取得了大元帥之身份,北洋政府成立。同年10月,中國國民黨成立。
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5年袁世凱與日本定下密約二十一條並且更改國體,自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孫中山與蔡鍔成立護國軍,出師討袁。很快袁世凱便在舉國聲討中黯然死去了。之後又隨着張勳丁巳復辟的失敗,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而毛澤東、李大釗、周恩來等人雖身處不同地方,但都在內心思索着救國救亡之路,命運的相會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