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本是佛教的參禪悟道,後來被形容是人生的三大階段、三重境界。先是由簡入繁,想得多,做得多;最終卻又鉛華洗盡,反璞歸真。但此時的「簡單」理解,已不同於最初的那種「簡單」,而是一種懂得取捨、學會放下之後,才有的簡約之道。
寫東西,也是如此。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最快女護士張水華」事件的評論文章,篇幅不長,但讀得很痛苦。一千多字裏,充斥着「職場文化的原子主義傾向」,「康德式個人主義的道德哲學」,「霍布斯式的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馬基雅維利式的利己原則」……
這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一樁往事。某次,新聞評論寫作課的作業,我起筆就是:「以邊沁式的功利主義倒推……」老師在旁邊批了四個大字「裝腔作勢」。一開始我心裏並不服氣,但仔細看看,這句話去掉,其實並不影響原意,反而更簡練。老師提醒我們,文章要注意節制,這比堆砌辭藻更難。
當我們還是一隻「小學雞」的時候,寫作文,都是一字一句的幼稚筆觸,無非是小貓跳小狗叫,小樹彎腰小花笑。隨着年齡漸長,自覺本事大了,各種形容詞、副詞、成語、典故、格言,言必稱「主義」,想方設法地花團錦簇,甚至無病呻吟,故意賣弄。及至後來,人生經驗漸多,才慢慢明白「大道至簡」,看山還是山。
百歲作家王鼎鈞曾憶及讀小學時,為自己「秒手偶得」的佳句沾沾自喜:「時間的列車,載着離愁別緒,越過驚蟄,越過春分,來到叫作清明的一站。」老師淡淡地說:「這是花腔,不如老老實實地說清明到了。」這種提倡內容質樸、反對矯揉造作的教導,令王鼎鈞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