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孫中山(左二)在香港求學期間,與友人楊鶴齡(左一)、陳少白(右二)、尢列(右一)、關景良(後排站立者)合影。
編者按:
110年前辛亥革命的成功,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在這個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關鍵階段,香港憑藉獨特的自由港優勢,成了整個南方革命的策源地,在中國走向近代化的關鍵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公報自今日起推出《辛亥革命110年》專題上下篇,闡述香港在這場偉大民族民主革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冀望以此激勵港人承傳辛亥革命遺產,弘揚愛國主義傳統,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各種救國思潮相繼出現。在中西文化匯聚前沿的香港,年輕的孫中山先生得到了革命思想啟蒙,並在一群有志救國的港澳同胞支持下,開始各種革命嘗試。香港以其獨特的地緣優勢,一再成為孫中山革命黨發動起義的基地,直到一九一一年廣州「三二九起義」爆發,視死如歸的革命黨人用鮮血擴大了民主革命的影響,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香港也在孫中山「振興中華」的偉業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走在香港大學的校園,可以看到身穿唐裝馬褂的「孫中山」。這是以一九二三年孫中山訪問港大時樣貌為藍本設計的孫中山先生銅像。這次訪問中,孫中山發表了題為《革命思想的誕生》的演說,第一句話就是「此行真仿如遊子歸家」,更直指「從前人人問我,你的革命思想從何而來?我今直答之:革命思想正乃從香港而來。」
自一八四一年開埠以來,香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中西交匯的商貿重鎮。十九世紀晚期,香港已顯露出現代城市的雛形。一八九七年,晚清維新變法倡導者康有為遊歷香港,就發出「治國有法度」的感嘆,別說更為年輕的孫中山了。即使曾赴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初到香港的孫中山,也被香港秩序井然、建築宏美的近代化市政所震撼。
彼時的孫中山,「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仍奮鬥在醫人的道路上。香港的社會風氣與內地相比更加自由,孫中山在香港雅麗氏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前身)就讀時,結識了有強烈反清情緒的鄭士良,其後又與多才的陳少白、楊鶴齡和尢列常常聚會,議論時政、探索救國方案。在香港學習期間,適逢中法戰爭爆發,孫中山親歷了香港工人反抗法國侵略中國在越南的權益、拒為法國軍艦服務等愛國行為,讓孫中山大受衝擊。
拋棄醫人 從事醫國
身為一名有志救國的青年,孫中山於一八九四年夏秋之間赴天津,向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上書,提出改革意見。當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開始,李鴻章表示待打完仗再說吧。上書目的未達,孫中山對清政府失望至極,他決心拋棄醫人生涯,轉而從事醫國事業,自此成為徹底的革命者。
上書失敗後,孫中山遠赴檀香山,在華僑中組織興中會。次年一月,他回到香港,與同志陳少白、鄭士良等人,以及原輔仁文社的朋友,組織香港興中會。興中會首次亮出「振興中華」的旗幟,明確建立共和制的政治理想和奮鬥目標,已經具備了資產階級政黨的雛形。興中會香港總部成立後,孫中山便與陸皓東、楊衢雲等人從各方面開始着手準備第一次武裝起義,即一八九五年發動的廣州起義。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五年這十年間,孫中山領導了兩次起義,他的三民主義思想逐漸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民主革命觀。」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辦公室主任郭昉凌說,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啟蒙並成熟於香港,到一九○五年同盟會成立時,孫中山完成了一個從革命者到革命領袖的蛻變。
晚清革命 港人出力
香港,不僅僅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緣起之地,更是晚清革命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孫中山在同盟會主要的革命策略就是發動「邊區革命」,即在粵東、粵西以及廣西、雲南等地發動武裝起義。在孫中山領導的十次起義中,大多是在香港策劃的。其時,香港雖然是一個英國人統治下的中國人社會,但香港人始終與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同情和支持革命;他們更希望革命成功,渴望祖國富強,使他們可以早日擺脫英國人的殖民統治。因此,香港的知識界精英分子,以及愛國青年、商人紛紛出錢出力,投身到革命之中。
發動革命,三樣東西必不可少:人力、財力、軍械。一方面,香港人與物的流動非常自由,革命黨人從香港回來或遣散很是方便;另一方面,當時的香港與國際有較為先進的通信網絡和較為完善的金融網絡,聯絡海內外革命志士容易,購買槍支彈藥不難,也便於革命黨人匯兌。
不幸淪為殖民地的香港,憑藉獨特的自由港優勢,成了整個南方革命的策源地。郭昉凌指出,香港一直是一個具有深遠愛國傳統的地方,在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的關鍵時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孫中山先生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振興中華的事業中,正如孫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如今中國在共產黨領導下,正在從中華振興走向中華復興,今天的香港人更應秉承辛亥革命先輩遺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