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歐(廈門—莫斯科)直達貨運班列出發前,火車站工作人員在檢查車輛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蔣煌基廈門報道:2015年8月,中歐(廈門)班列開通,當時是中國唯一從自貿片區開出的中歐班列。開通後不久,台灣希捷公司生產的萬台行動硬碟搭乘「中遠之星」兩岸直航客滾輪,從台灣抵達廈門,並搭乘中歐(廈門)班列前往波蘭羅茲。此後,中歐(廈門)班列進一步延伸,拓展為台廈歐班列。台廈歐班列的開通,開闢了台灣貨物到歐洲的海鐵聯運物流新通道。
節省兩周行程成本大減
「自從中歐(廈門)班列開通以來,我們每年大概有1500個貨櫃往歐洲,我們是福建地區『享受』中歐班列最多的台資企業。」冠捷科技(廈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魯澎告訴大公報記者,「有時候我們甚至直接包一整列班列,40個貨櫃出去。」
劉魯澎表示,相比傳統海運,通過中歐班列,將液晶面板等材料運送到歐洲波蘭的裝配工廠,能夠節省大概2周行程。冠捷生產液晶顯示器所需的液晶屏,去年價格上漲得特別厲害,他跟記者算了一筆帳,2周時間,可以讓每片液晶屏省下10美元成本,而冠捷一年就需要大概400萬片液晶屏。廈門國際班列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陳鷺超告訴本報記者,「台灣的貨物通過中歐班列到歐洲市場,除了時間節約2周,價格也不到空運的十分之一。」
截至目前,廈門海投集團負責運營廈門到德國漢堡、德國杜伊斯堡、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俄羅斯莫斯科、匈牙利布達佩斯等5條中歐班列線路。陳鷺超告訴記者,「台灣的企業近些年也陸續擴散到東南亞等地,我們希望不斷擴大『朋友圈』,打通東盟十國以及日韓地區,讓更多的台企和當地企業貨品,搭乘中歐班列銷往歐洲市場。」
據介紹,目前海投集團已經有越南每周固定的10到15個貨櫃,途經廈門發往歐洲。以冠捷生產的液晶電視為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借助中歐班列「安智貿」通關協議,各種配件出口歐洲更加便捷,在當地配合組裝,第一時間就能在境外上架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