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審慎調整/增加居民接受度 議員:須供多元補償

時間:2025-10-07 05:01:30來源:大公报

  市建局「同區7年樓齡」收購政策實行已有20多年,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在公共機構需審慎使用資金的情況下,檢討7年樓齡機制是合理做法,但強調要小心調整,推出樓換樓及現金津貼等多種補償方案供受影響的居民選擇,以增加其接受度。

  工聯會副理事長、立法會議員鄧家彪昨日向大公報記者表示,要調整同區7年樓齡的機制,受影響居民獲得的補償金額大概率會減少,但現時所有公共機構都要非常審慎地使用資金,加上樓宇老齡化已成趨勢,舊區市民要面對現實,若不重建,就無法提升生活質素。他建議政府支持市建局推出多元化安置及補償方案,包括保留現金補償、推行樓換樓,讓他們換上面積更大的居所,以及為老年業主等提供裝修好的資助出租房屋等,以期讓市民逐步接受補償可能減少的現實。

  沿用舊制影響重建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學鋒向大公報記者表示,若繼續採用7年樓齡機制,可能會影響重建項目的推進以及項目的可持續性。但有關機制深入人心,要改變並不容易,除非賠償機制較現時機制更好。因此要小心調整,多方面制訂補償方案,例如從市區搬到其他區域,提供一個面積等於或大於現有居住面積的單位,增加吸引力。

  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林筱魯向大公報記者表示,7年樓齡機制需在樓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得以彌補賠償的價值,從施政方向看亦非長遠之計,調整機制已成必然。他倡議合理調整樓換樓和現金補償兩種補償模式,「雖然樓換樓模式已有先例,但居民需先獲取現金補償,待樓宇建成後再換樓,當中存在時間差;另外若現金補償吸引力高於樓換樓,後者易淪為無人選擇。」\大公報記者 易曉彤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