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者、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羅澍偉介紹,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秋》中解釋說:「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舊時分別稱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稱「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過半,所以稱為「中秋」。
羅澍偉認為,「中秋」一詞或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周禮》中就有「中秋,獻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記載,意思是說,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獻給君王,君王則以鳥羽賜群臣。
不過那時的中秋,還只是個時間概念,並無節日之意。到了魏晉時期,登樓臨軒,酌酒賞月,逐漸成為習俗。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開始成為約定俗成的重要節日。\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