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秋月滿夜,山河向一統

時間:2025-10-07 05:02:37來源:大公报

  【大公報訊】《環球時報》6日發表北平鋒文章《中秋月滿夜,山河向一統》。文章指出:

  一年中秋夜,今夜月最圓。談到月亮,中國人就不得不想到月光詩人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段脈脈溫情的千古名句正是出自月下的漫步者蘇東坡。台灣美學家、藝術家蔣勳曾說,蘇東坡,他很溫暖。

  每逢農曆八月十五,當皓月升起,無論是大陸的繁華都市抑或是寶島台灣的寧靜鄉村,億萬炎黃子孫都會停下忙碌的腳步,仰望同一輪皎潔的明月,期盼這難得的團圓時刻。當下,兩岸同胞不僅追求家庭的小團圓,還更加期待着全天下中華兒女的大團圓。

  對「圓」的嚮往,早已刻進了中國人的骨血裏,成了跨越千年的綿長執念。蔣勳曾說,正月十五元宵節,要吃碗滾圓的湯圓,盼的是人間煙火裏的闔家團圓。蘇東坡的詩裏說過「月有陰晴圓缺」,才知道對圓的嚮往源自現實的太多缺陷和遺憾。我們中國人,正是揣着這些細碎的、未竟的殘缺,才格外珍視中秋這一夜的月色圓滿,盼着所有「不齊全」的故事,終有一天能圓成「整整齊齊」的樣子。

  在大陸,每到中秋,人們總會聞到月餅的甜香,有豆沙的、五仁的,還有裹着流心蛋黃的,都是家的味道。傍晚時分,家裏的小桌擺上剛摘下的石榴和梨,老人給孩子剝着月餅,講起小時候過中秋的故事,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裏就暖」。

  台灣的中秋,其實也是如此。全家人圍坐賞月、剝柚、博餅、吃烤肉、拜月娘,一起度過美好的團圓時光。可民進黨總想着用「去中國化」把這份根脈切斷,但月光照過大陸的黃山、西湖,也照過台灣的阿里山、日月潭;台灣同胞咬下一口月餅時嘗到的甜,和大陸親人嘴裏的甜,是一樣的味道。就像80歲的凌峰先生在「灣區升明月」晚會上唱《吾愛吾國》,那句「中國人必然要有家國情懷,對不對!」不是口號,是家裏長輩的叮囑。台灣同胞正在復甦的家國情懷和中國認同,不是演出來的,是中秋月光下,藏在心裏的根又醒了過來。

  中國人過中秋,盼的從來不只是家裏人的團聚。小團圓的背後,是大團圓的念想。看看世界,五個常任理事國裏,只有中國還沒實現完全統一;想想我們自己,哪個家庭中秋盼親人回家,哪個不是盼着「一個都不能少」⁈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就像家裏的孩子,不管走了多遠,中秋的月亮總會把思念捎過去,總會有人盼着他如期歸來、平安回家。民進黨說什麼「抗中保台」,可台灣民眾要的不是「抗」,是和平;不是「分裂」,是團圓──就像老人盼子女回家,是真心實意的牽掛與思念。

  中秋的月亮照在大陸,也照在台灣。每個家庭盼的是親人歸巢,全體中國人盼的是山河無恙與團圓,這份「盼」在兩岸,都是一樣的真切,都有一樣的執著。只要這份念想還在,只要我們都記得自己是「中國人」,兩岸的團圓就不會遠。就像中秋的月亮總會圓一樣,祖國的統一,也一定因為全體中國人的願望,必然到來。

  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圓了,心近了,人們就不會在遙遠的距離中,疏忽了關懷,淡漠了真情,忘記了雙向奔赴。清風明月,人間良辰,月圓、人圓、事事圓,山河一統的未來正在走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