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年,暢談改革。7日上午,習近平來到改革「排頭兵」廣東代表團駐地,圍繞改革創新主題發表的一番講話,顯然具有關鍵時刻舉旗定向的風向標意義,從中不難解讀出三層深意。
其一,回應了「改不改」的問題。40年風雲激盪,寫下波瀾壯闊的時代敘事,篳路藍縷者雖矢志不渝,卻也遭遇了一些不和諧的思潮和雜音。全世界都在關注,已經坐上第二把交椅的中國,是勇往直前還是停下腳步;關注執政黨核心擔負起歷史使命後,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改革開放的始發地和領頭羊。面對這種重大關切,習近平專門來到廣東團,充分肯定廣東的「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地位,並提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幹,奮發進取,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新局面」。其間蘊含和宣示的是執政黨的政治坐標與價值取向,意義和價值不言自明。
其二,回應了「怎麼改」的問題。40年改革開放取得成就舉世矚目,但改革仍然留下了很多遺憾和未竟領域,一些領域甚至成了多年啃不下來的硬骨頭,處在增長動力攻關期的中國經濟,如何「爬坡過坎」,應對各種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習近平以一句「科技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要使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撥雲見日,指明方向,為書寫中國經濟新篇章提綱挈領。
其三,回應了「為誰改」的問題。改革的主體是誰,改革的目的何在,改革的動力在哪,一些人對此還有模糊認識。對此,習近平在廣東團講話時特別強調,「什麼地方人民感覺到不幸福,不快樂,不滿意,我們就要在哪方面下功夫排憂解難」,重申「人民」是改革的本質屬性,順民心、厚民生,也將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未老,未來可期。習近平一席講話,對外宣示中國將「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