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參訪團學子與科左後旗巴嘎塔拉蘇木烏日都巴嘎布拉格嘎查黨支部書記劉金山交流 大公報實習記者黃璟瑤攝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因為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內蒙古一直是供港牛肉的重要來源地。日前,「范長江行動-2017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參訪團就來到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深入採訪科爾沁牛業的發展運營情況。擁有歐盟食品衛生標準的科爾沁牛業一直以其高品質牛肉產品成為內地牛肉業的翹楚,2000年開始供港活牛。令人驚嘆的是,現在每一塊科爾沁牛肉都有專屬的「身份二維碼」,借此消費者便可用電子手段追溯到這塊牛肉的全部重要信息。
大公報實習記者黃璟瑤、吳長青、李嘉韻、黃倩婷科左後旗報道
科爾沁草元素有「黃牛之鄉」的美譽,是科爾沁牛、西門塔爾牛的繁育基地。五十年來,西門塔爾牛在科爾沁草原得到大面積推廣和養殖,形成了中國西門塔爾牛草原類群,為牛肉產業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牛源。目前科爾沁區轄有5個國有農牧場:胡力原種繁殖場、莫力廟羊場、哲南農場、三義堂農場、半截店牧場。當地堅持「壯大、扶優、扶強」的原則,因此肥牛養殖、母牛養殖、肉牛加工生產以及牲畜交易市場的規模都很大,堪稱牛產業大市。
民眾減食肉量保供港牛
根據科爾沁牛業有機肉牛養殖基地工作人員的介紹,在科爾沁牛業尚未發展成熟的1999年時,內蒙古通遼市就主動爭取供港配額,並自2000年1月1日起實施《供港澳活牛檢驗檢疫管理辦法》後,成為內地供港最重要的牛肉來源地之一。由於當時出肉率不高,為了有限保證供港牛肉的數量與質量,當地人還主動減少了自己的食肉量,而也正是靠着這種為客戶着想的服務意識,當地牛業發展十分迅速。
在科爾沁牛業,港生們不僅興致勃勃地與個頭碩大、皮色油亮的精品牛來了個「親密接觸」,還頭一次走進科爾沁牛業的屠宰與生產車間,親見了一頭牛是如何變成各式各樣牛肉製品的。在了解到當地牛肉曾長期供港後,港生們更添濃濃興致,紛紛向企業負責人追問精品牛的飼養加工等問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科爾沁牛業的每一塊牛肉在入廠後都會被電腦按順序登記,就像人類擁有身份證號碼一樣,它們也都有證明自己身份的二維碼。每位消費者要想追溯了解「牛肉的一生」,只要掃一掃包裝紙上的二維碼,「是公牛還是母牛、飼養的廠主是誰、牛是吃什麼飼料長大的」等信息都可一目了然。
德國技術人員現場監理
科爾沁牛業始終重視牛肉的質量保證,並擁有極高規格的牛肉審核過程。在內地,科爾沁牛高標準的生產製作標準和衛生監控體系,一直堪稱全國典範。目前,科爾沁牛業通過歐盟進口生鮮標準,工廠的設計和建設都嚴格按照歐盟食品衛生標準完成,並建立了HACCP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體系。
科爾沁牛業還是內地唯一由德國設計院設計,經歐盟衛生部門認可設計方案後建成的企業。工程建設全程由德國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嚴格的現場施工監理,是一項完全符合歐盟標準的肉食品加工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