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港珠澳大橋項目匯集了來自美、英、日、德等多國的橋樑專家/ 網絡圖片
【大公報訊】綜合新華社、中新社報道:作為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也受到海水侵蝕、金屬腐蝕的威脅。不過,世界腐蝕組織主席、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恩厚介紹,中國目前對腐蝕的基礎研究已達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並跑的水平,自主攻克了多種控制腐蝕的方法。港珠澳跨海大橋就採用「塗料+陰極保護+原位監測」三重方法,最大程度降低海水與橋體金屬材料間的電化學反應速率,使橋樑設計壽命達到120年。
港珠澳大橋不僅代表着中國橋樑的先進水準,也是展示各國創新能力的超級舞台,包括來自丹麥、美國、荷蘭、英國、日本、德國、瑞士、土耳其等多個國家的橋樑專家參與其中。
中外合力研聲吶深海測控
其中,無線聲吶深水測控系統被稱為沉管安裝對接的「深海之眼」,能精確判定沉管在海底的位置、角度,大大提高安裝的速度和準確度。該系統由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聯合日本三清公司歷時1年多合作研發。首次應用該系統的E4沉管安裝時間就刷新了紀錄,從浮運到沉入海底安裝僅用了16個小時,比第一節沉管安裝對接的86小時縮短了70個小時,可以說創造了一個「大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