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5月2日,「振華30」起重船吊起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終接頭,準備放置到預定位置/新華社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最終接頭」2日順利吊裝着床,並進行對接,完成難度極高的「深海之吻」。大橋島隧項目總部表示,重達6000噸的「最終接頭」是中國首次使用的「三文治沉管結構」,吊裝誤差只允許在1.5厘米以內,堪稱「海底穿針」,在全球交通領域上史無前例。在「最終接頭」吊裝成功之後,將進行系列焊接止水、混凝土澆築工序,大橋有望在6月底實現島隧工程暨主體工程全線貫通。/大公報記者方俊明珠海報道
作為目前全球最長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橋5664米的海底隧道是由33節巨型沉管連接而成,而「最後接頭」吊裝的便是距全線貫通僅剩的12米之處。大橋島隧項目總工辦主任高紀兵表示,與其他已安裝的沉管管節不同,「最後接頭」是一個巨大的楔形鋼筋混凝土結構,頂板長12米,底板長9.6米,截面寬37.95米,高11.4米,重達6000噸,是中國首個鋼殼與混凝土澆築的「三文治」梯形沉管結構,像個楔子一樣把沉管隧道連為一體。
吊裝誤差1.5厘米史無前例
「考慮風力、海流、浮力等多種因素,誤差只允許在1.5厘米以內。」大橋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介紹,也就是說,接頭要在安裝位置上方始終以1.5厘米的平面誤差緩慢下沉實現對接,「這在世界交通領域是史無前例的,無異於『海底穿針』」。
2日早7時20分許,「最終接頭」由世界最大單臂全旋回起重船「振華30」起吊。約1小時後,「振華30」完成90度轉向開始沉放。經過多次調整、校對,9時40分許,最終接頭完全沒入水中,因浮力影響,接頭在水下的重量僅有1400噸。隨即,潛水員入水檢測,之後接頭繼續下放,目標是29米深的海底、E29和E30沉管之間最後12米的位置。至11時35分,接頭距離海底基床只剩3米,至12時成功着床。
「最終接頭」着床後,進入水下的沉降檢查和姿態調整。至下午16時許,接頭底部間距檢查完畢;潛水員下水進行測量,確保接頭精度;至18時30分許精調結束。緊接着,在世界首創的「小樑頂推」技術作業中,最終接頭與兩端沉管逐步對接。
保15天緊張焊接滴水不漏
據了解,「最終接頭」內藏的27個「千斤頂」同步向兩側伸展,壓着兩側的E29和E30沉管,當中的三道防水帶將為海底隧道作臨時止水。而海底隧道的永久止水則需靠連接最終接頭與兩側沉管的鋼接頭,工人須於15天內完成鋼接頭焊接。在深海的環境下作業,工人焊接鋼接頭的作業空間只有80厘米左右,四面牆、幾百公斤一塊的鋼板全要靠人工完成,設備無法進入,因此難度極高。
高紀兵坦言,任何一道止水帶出現事故,都可能造成工程失敗。臨時止水15天內,160名經特殊培訓的焊接突擊隊員要完成長2286米對接口四周的焊接,力爭海底隧道達至永久滴水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