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沙頭角博物館傳魚燈舞文化

時間:2016-12-20 03:16:47來源:大公網

  圖:魚燈舞民俗博物館開館儀式上,有魚燈舞精彩表演

  聞名遐邇的「一街兩制」中英街素來有「購物天堂」的美譽,這裏也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沙頭角魚燈舞」的發源地,每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正月十五元宵節、媽祖誕辰等節慶,五顏六色的魚燈便會亮起燭火,伴着麒麟舞動,沙欄嚇村裏呈現一片燈火輝煌。近日,集中展示沙頭角魚燈舞傳承和保護歷史的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是深圳市首個以國家級非遺命名的博物館,開放後將為中英街增添一個文化觀賞好去處。/文、圖:大公報記者 郭若溪

  沙頭角魚燈舞民俗博物館位於沙欄嚇村村委二樓,250多平方米的展區不僅介紹了沙欄嚇村的歷史,還展示了當地客家人的生活習俗。館內的魚燈設置和造型,都是漁民日常生產中常見的海魚品種。館內雕塑演員身着藍色套裝,腳穿黑色布鞋,蹲馬步,手拿顏色各異的魚燈,或單人表演,或雙人共同表演。

  整個博物館內陳列了上千件藏品,除了魚燈文物和展品,民俗實物以及不同時期的土地契約、邊防證件、股票、債券和部分歷代民窰瓷器等實體藏品之外,還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光電的結合,運用場景復原以及場景模擬等方式,向參觀者具體展示沙欄嚇村的歷史以及魚燈舞保護與傳承的文化軌跡。

  首個國家非遺命名博物館

  在18日的開館儀式上,沙頭角魚燈舞一出場便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矚目。在隆隆的鼓鈸聲中,一群人低馬步俯身碎步,帶出一串魚燈:紅色、青色和黑色的鯉魚,黃衣魚、金鼓魚、火點魚、石九公、三須公、石斑魚,還有憨厚的綠色蝦公。發光的魚兒們在夜色中擺動游弋,彷彿將眾人帶入流光溢彩的海底。

  沙頭角魚燈舞具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民俗文化特色,其是舞蹈動作以「低馬步」為主,配合「鏟沙」、「竄水」和「飛躍」等動作,以及魚群圍繞黃魚立角「獻祭」的主題,在閔粵地區的魚燈舞中獨具特色。在音樂方面,魚燈舞以鑼鼓鼓點作開場伴奏,呈現其舞蹈的原始性,隨後轉以「大開門」、「得勝令」等粵曲為魚燈舞伴奏。此外,魚燈舞表演多選擇在晚上進行,魚燈在夜色中閃爍着燈光,隨着人們的舞蹈表演,魚燈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再現豐富的海底世界。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