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形勢下,一條穩健的上揚線,彰顯大國保持定力、堅韌前行的發展之路。
「十四五」時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連跨越1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大台階,其中前4年平均增速達5.5%,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持續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
做強經濟基礎 增強科創能力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立足點在於走好自己的路,關鍵在於辦好自己的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斷做強經濟基礎,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綜合國力。」
面對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變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面對逆全球化思潮、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面對明顯增多的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
5年間,這一戰略定力,在實踐中綻放出耀眼光芒。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逼近140萬億元,經濟增量預計規模超35萬億元;2024年糧食總產量突破1.4萬億斤,較2020年增產740億斤;製造業增加值5年增量預計達8萬億元,總體規模連續15年領跑全球;科技創新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核心驅動力,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長42%……
堅持全面深改 擴大高水平開放
今年9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
這是對已有實踐的總結提煉,又是對未來發展的啟示引領,為「十五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根本遵循。
這背後是樸素而深刻的邏輯: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對世界而言就是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