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作家基本上都是「業餘作家」──他們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只因對文學熱愛才拿起筆來進行創作。美國華文作家黃宗之本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的醫學科學家,卻在工作之餘與夫人朱雪梅一起共同創作了六部長篇小說。長篇小說之外,他還寫了一本個人自傳,對自己的一生進行了回顧、反思和總結。
在名為《風雨兼程》的自傳中,黃宗之「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自己,完整地呈現了一個海外華文作家艱難成長的全過程。相對於黃宗之出國前的少年情懷和青春歲月,我對他自傳中寫到的美國經歷更感興趣。改革開放之後中國打開國門,早年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明顯差距,使得能夠出國者都成了眾人羨慕的對象,而踏出國門的新移民在國人面前,也大都喜歡表現出在海外「成功」的一面。黃宗之自傳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以坦誠,將自己的海外生活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比如他毫不掩飾自己赴美之初乍到異國「兩眼一抹黑」的窘迫和困頓,也對自己在工作中「做砸了一次實驗」卻「沒有及時向薩德教授如實匯報」而遭解僱痛切自省;對於身處美國社會因為語言問題而在同仁餐敘時遭遇「邊緣化」的尷尬處境,黃宗之秉筆直書如實袒露,甚至有次在一家小店遭遇白人女性種族歧視被打耳光,他也在自傳中記錄下來──黃宗之寫下這些,不只是為了記錄他個人的美國經歷,更是要通過自己的這些遭遇揭示海外華人共同的真實處境,以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心理震盪:「在這塊土地上我找不到自己的歸屬。」面對學業出眾、各方面都表現優異的兩個女兒,黃宗之在察覺到她們在美國也同樣面臨着身份認同的困境時充滿了擔憂。
這也就是黃宗之和朱雪梅一起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動力:他們內心的憋屈需要有宣洩的出口。在黃宗之的自傳中,我看到了他面對苦難的坦誠和記錄心路歷程的真實──而誠與真,正是一部傳記最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