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圈頭古水鎮音樂社學員練習工尺譜禮佛樂/「太行人家」供圖
圈頭古水鎮音樂社,這個隱藏於白洋淀蘆葦深處孤島上的音樂香會,其神秘的頌神曲曾贏得乾隆爺御賜飛龍旗、飛虎旗和雕龍紅蠟。然而隨着歲月流逝,這裏的「神曲」漸漸淡出人們視線。近日,河北大學「太行人家」課題組的大篷車開進圈頭古水鎮,破譯圈頭村古音樂密碼,聆聽這白洋淀裏的天籟。而按旅遊、歷史、古建專業劃分的三個考察小組不斷交叉越界,像魚鷹一樣在水鄉古鎮自由捕捉和翱翔。/文/圖:大公報記者 顧大鵬
河北安新縣圈頭鎮,原是白洋淀中心五個環形排列的孤島群,每個島是一個自然村。圈頭鎮的圈頭村音樂會始於明末清初延續至今,保留了明清時代甚至更古老的曲目。
圈頭村音樂會是與民間信仰牢牢結合在一起的,「天下大廟數鄚州,扁鵲祠在鄚城北,圈頭鎮曾屬河間府鄚州」,張姓老伯說,「那時候圈頭鎮的五個村,村村有香會樂隊,去鄚州大廟上香,走一路吹一路,十分熱鬧。圈頭音樂香會,是為禮祀扁鵲而存在的」。
圈頭村音樂會得鄚州大廟高僧真傳,圈頭村工尺樂譜有55首曲目,至今能演奏的只有40首。圈頭音樂會社香主打算來年再去鄚州學習,不料鄚州大廟毀於一場大火,古譜中的10餘首曲目成為絕唱。
樂曲傳承 口傳心受
幾年前去世的陳小花是圈頭村古音樂的活體傳承者,讓「太行人家」課題組不可思議的是,包括陳小花在內的幾代音樂會香主,既不識字也不識譜,樂曲由師傅口傳,徒弟心受,一板一眼、一腔一韻絲毫不差。陳小花曾經對同樣驚訝的中央音樂學院項陽教授說:「這是給神聽的,誰敢亂來」。
項陽為了破譯圈頭村古樂之謎,曾經進行了長達7年的跟蹤考察,並與陳小花約定,2008年春天在中央音樂學院做一次圈頭古樂交流匯演,然而,陳小花沒能等到那個春天就去世了。項陽教授把他多年的研究成果作為對陳小花師傅的祭文,於2008年5月在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中國地方社會儀式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從此圈頭村得到世界的關注。
聽說當地要恢復「打水圍」(貴族老爺在青樓聽音樂、喝酒等)和音樂香會,張老伯說:「現在的音樂會是為錢,過去的音樂會是為信念,演戲的和聽戲的都不一樣了」。
河北大學歷史系博士劉玉梅「以樂觀禮」,她說,「宮廷鼓吹樂相須於僧道諸禮儀,是國家禮樂和俗樂接衍的主要方式。長期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的圈頭古村落,保持了這一以頌神為主的古音樂的純正性。『為神而作』的莊重信念,才是圈頭音樂人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