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價格戰逐漸白熱化。今年5月,多家車企開啟新一輪價格戰,不僅老款車型降價,新車定價也顯著下探。比亞迪再度宣布旗下王朝網、海洋網兩大系列共22款智駕版車型參與限時促銷活動,最高優惠5.3萬元(人民幣,下同)。
緊隨其後的是吉利銀河推出全系限時補貼,星願純電小車以5.98萬元起售,較原價直降近1萬元。合資高端品牌凱迪拉克則打出「一口價」,2025款XT4全款一口價為15.99萬-18.99萬元,較官方指導價下降了6萬-8萬元左右。為搶奪市場,零跑、廣汽埃安等一眾車企紛紛跟進降價,全行業再一次陷入「以價換量」的價格戰之中。
實際上,2025年以來,汽車行業已經出現多輪車型降價。據不完全統計,僅2025年前4個月降價車型就超過60款,5月更是增至百餘款,部分車型降幅超5萬元,甚至僅需3萬元就能提新車,「無底線的『價格戰』和盲目的技術『狂飆』勢必擠壓企業合理的利潤空間,進而影響產品和服務質量,從長遠來看對企業、對消費者都是不利的。」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此前在一論壇上直言,降價帶來銷量增長的同時,也導致行業利潤進一步下探至4%以下的極低水平。
更深層次的影響已蔓延至產業鏈各環節:零部件企業因訂單波動面臨產能過剩壓力;價格戰扭曲了消費者購車預期,「買漲不買跌」的心理讓市場陷入惡性循環;處於產業鏈末端的經銷商為維持經營,不得不削減服務投入──從減少員工培訓到壓縮售後維護,服務質量下滑正悄然侵蝕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此外,低價低質產品還會大幅消耗「中國製造」好不容易積攢的國際形象與口碑,對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構成威脅。\大公報記者李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