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台灣大學學生在海峽青年節上表演編織技藝 資料圖片
【大公報訊】記者盧靜怡報道:「職場上,沒有哪個位置是非你不可,你走了隨時有人可以替代。但孩子的媽媽,一輩子就只有你一個。孩子的成長就一次,所以我選擇照顧孩子。」曾在大陸擔任服裝設計的賴藝青,孩子出生後便辭掉工作,當起全職媽媽。孩子上學後,她更是和丈夫「孟母三遷」,最終在學校附近租房。輾轉台灣、上海、東莞,她始終隨遇而安:「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對於在異鄉打拚的台商而言,有家可回始終是歸宿。」
「老實說,我希望孩子能留在大陸發展。不想他們在台灣當『草莓族』。」另一位台商家長萬賢能說,台灣的孩子安於「小確幸」有點不爭氣,缺乏大陸年輕人的拚勁。「台灣其實很小,要做大事業還是得到大陸來。」他自己作為鞋廠二代接班人,卻不願孩子接手事業。「守成對他們來說沒有成就感。現在大陸說的最多是萬眾創新,他們應該留在這裏發展更新的事業。」
「爸爸媽媽都在這邊,這裏就是家。」在台校讀高二的黃宇梵說,自一年級起便在東莞台商子弟學校就讀,非常習慣大陸生活。「遇到什麼問題都會自己解決。」鋼琴、提琴、爵士鼓,藝術細胞滿滿的他笑言,學習和運動佔據生活的絕大多數時間。課餘時間每天跟朋友打球,有時去社團排練,開心也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