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吸收血液與體液,逐步膨脹,將患處空隙填滿並壓實。右圖:港大醫學院團隊首創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加快癒合,減少手術次數。
香港醫療科技再有大突破,港大醫學院團隊聯合深港力量,歷時近十年研發「納米仿天然骨材料」,不僅在強度、韌性及彈性上大幅超越傳統人工骨,更具備與人體骨骼融合癒合的特性,有望為患者減少手術次數。該項目獲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深港兩地多項基金支持,目前已取得內地專利,下一步計劃先行在內地落地應用。\大公報記者 邱梓茵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教授兼伍振民基金教授席楊偉國教授指出,現有骨缺損填充方式主要有三類,但均存在明顯短板。其中,自體骨雖被視為標準,但供應量有限,面對大面積骨缺損時往往「不夠用」,且需從患者骨盆等部位額外取骨,易引發併發症;異體骨來源於捐贈遺體,需經長時間嚴格消毒以防病毒感染,即便如此,術後骨癒合成功率仍偏低;至於傳統人工骨,則因質地脆、力學性能與天然骨骼差距大,難以滿足臨床需求。楊偉國教授表示:「普通骨水泥看似堅硬,稍加大壓力就會碎裂,支撐性和韌性都不足。」
抗斷裂韌性強 可塑性高
港大團隊研發的碳酸鈣「納米仿天然骨材料」引入創新納米技術。楊偉國教授介紹,團隊在骨水泥間加入「納米彈弓」結構(即納米簇),模擬天然骨骼的力學特性,經壓縮測試顯示,新材料不僅彈性顯著提升,抗斷裂韌性亦數倍增強。同時,該材料可塑性極高,可通過3D列印製成各種形態,精準匹配不同患者的骨缺損部位。楊偉國教授續指:「新材料形態類似將眾多『珍寶珠』置入骨缺損部位,一旦吸收周圍之血液與體液,便會逐步膨脹,進而將骨缺損處所有空隙填滿並壓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骨科醫學中心吳雋博士解釋:「由於這種材料與天然骨的成分最為接近,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在預固化階段可以任意塑形,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骨修復材料。」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黃德民教授補充,在臨床方面,新材料最大優勢在於可與人體自身骨骼「生長融合」,「其韌度、硬度與天然骨接近,能逐步與患者骨骼長為一體,從而減少患者的手術次數和治療時間」,未來可用於骨缺損、骨感染、整形外科手術,甚至是神經外科及牙科領域等多類臨床場景。楊偉國教授表示,該項目的臨床實驗自2016年啟動至今已近十年,可謂「十年磨一劍」。
該發明是深港醫學合作項目。問及具體合作形式,楊偉國教授介紹,團隊成員之一、吳雋博士便是深港人才交流的例證──其為港大醫學院博士畢業生,十年前赴港大深圳醫院工作,推動兩地技術與經驗互通。資金支持方面,項目歷經不同研發階段,先後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醫療衞生研究基金及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資助,多級資金體系為長周期科研提供穩固保障,最終促成技術突破。目前,該材料已在內地成功申請並獲得專利,為後續產業化鋪平道路。
先在灣區推進臨床應用
楊偉國教授表示,團隊計劃先行在內地、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材料的臨床應用。「大灣區有鼓勵創新產品落地的政策優勢,無論是審批進度還是資源配套,都更有利於新技術快速走進臨床。」
不過,該材料在應用於病人身上之前,仍需完成國際標準的毒理測試。被問及商業化方面的計劃,楊偉國教授表示,團隊在科研領域經驗豐富,但商業化能力尚待補充,期望通過媒體宣傳吸引醫療機構、生產廠家合作,推動新材料盡快實現商品化,惠及更多骨缺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