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機械臂透過AI技術判斷菜苗成熟程度進行採摘。
為配合《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中「都市農業先導計劃」現代化水耕農場暨攤檔的發展,馬鞍山西沙路公園都市農場運用新技術協助生產,包括融入AI技術,透過影像判斷菜苗大小是否成熟進行採摘;物聯網(LOT)技術對培養室的溫度或植物的養分,進行實時監察和調節,及垂直種植技術實現多層種植,提高產量。
水耕技術縮短成熟期
該農場的營運商、金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何敬賢昨日表示,農場應用自動機械臂配合AI影像科技,透過影像分析蔬菜葉的大小及厚度、草莓及番茄的大小和顏色,並計算出其重量,判斷是否成熟,從而讓機械臂採摘。
他舉例,都市農場的採摘工作原本需要三個人對作物逐一稱重檢查,而在影像科技及機械臂的幫助下,僅需一人操作即可完成。他透露,目前系統分析準確率近9成,公司會不斷根據種植收集的數據對AI進行分析培訓,提升準確率。
農場亦運用自動播種機及水耕技術,對農作物進行培育。除機械臂是採購引入外,何敬賢表示,農場的所有設備及技術都由公司自主研發。相比於農田種植,水耕技術可使蔬菜成熟時間,由原來的45天縮短至20天左右,且自動播種機3分鐘可播種500粒種子,在相同數量的情況下,與人工播種相比節省2個小時,提升效率。\大公報記者 肖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