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在19日凌晨進入天宮二號實驗室後,馬上展開緊張的首日太空工作。港中學生提出的「太空養蠶」設想率先被實現。在20日曝光的天宮二號視頻中,景海鵬從「太空屋」中取出肥白可愛的蠶BB,把它放在指尖嬉戲玩耍,一旁的陳冬則拍攝並用特殊裝置收集「蠶沙」。航天員「遛蠶」、「鏟屎」的情景,被網友們大讚「超萌、有愛」。/大公報記者劉凝哲北京報道
港中學生為此次神舟十一號任務設計了三項實驗,其中「太空養蠶」最先開始進行。從天宮二號傳到地面的視頻顯示,景海鵬從「太空屋」中取出一隻「秋豐白玉」蠶BB,將它放在指尖漂浮。肥白可愛的蠶BB一邊在太空翻滾吐絲,一邊環繞着景海鵬手指不捨離開,這個場景令三征太空的景海鵬也忍不住一臉驚奇歡喜。陳冬一邊拍攝記錄,一邊舉起專門研製的「太空蠶沙」收集裝置,可謂名副其實的「鏟屎官」。
養蠶實驗由港中學生提出
據了解,航天員還曾為「太空養蠶」實驗專門學習養蠶技術。從他們的養蠶「首秀」來看,景海鵬、陳冬對蠶BB愛護有加,分工有序、配合熟練。此次隨神十一征空的6隻蠶BB是由科學家培育的改良蠶種「秋豐白玉」,具有產繭量高、繭絲質較優等特點。
科研人員精心為蠶BB設計了「太空屋」,用尖端技術保障它們在太空中的「吃穿住行」。膠囊形狀的「太空屋」有人的手掌大小,兩端的半球體實際上是蠶BB的「飯堂」,裏面裝滿了媲美桑葉的美味飼料。此外,「太空屋」的內▉壁還/璧還▉進行過特殊處理,令蠶BB可以自由爬行。
「太空養蠶」實驗的設計者之一、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學生梁芷韻曾介紹說:「我們估計在失重情況下產生的蠶絲會比較粗,韌性較強,可應用於不同範疇,包括製作航天服。」
與「太空養蠶」一起入選神舟十一號任務的港生設計實驗還有水膜反應和雙擺實驗。陳冬在出發前接受採訪時表示,港生的設計適合在軌飛行時開展,充滿了奇思妙想,將給這次太空之行增添許多趣味。
太空「景記者」首發新聞稿
此外,有着「新華社太空特約記者」新頭銜的景海鵬,在19日晚間發來一篇具有時效性的報道,創下中國航天和新聞事業的歷史。景海鵬寫到,「現在是晚上十點零五分,我們的工作還沒有結束。19日的工作比較飽滿,現在特別想睡覺。早飯和午飯是合併吃的,因為前期在對接,進入組合體,工作比較忙,所以沒有時間吃飯……米飯麵條加熱完後就忘吃了,我們準備晚上補上。」
航天老將景海鵬不忘對「太空居所」進行一番比較,「天宮一號比較舒服,天宮二號更舒服,布局、裝修、顏色搭配都非常好」。他還表達了對家人、戰友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