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上偶然刷到一帖,是香港大學附近燒味店老闆的真情自白。他說一年多來生意清淡,幾乎難以為繼,直到一個多月前,有港大同學在網上發帖推薦,從此「後半段人生隨之改變」——飯點時分,店裏客人竟開始絡繹不絕。老闆特別感謝香港大學的同學,尤其是內地留學生。感動之餘,他將雙拼、三拼、四拼飯分別調降二、三、四元,還開通了微信支付。文末那句「只要我這間小舖子還開張一天,我就一定會盡我的努力,讓你們這些漂泊在外的遊子們,以最便宜的價格,吃上最好吃的飯」,讀來格外暖心。
帖文未列價目,但附了店門照片。放大細看,不禁驚住:單拼二十八、雙拼三十、三拼三十八、四拼四十五!這是今時今日的香港嗎?連我都想何時順路去試試。評論區更是溫情滿溢:有人貼出油亮燒味照片,引來一片「賽博流口水」;有人苦勸老闆莫再降價,「要考慮長期收支平衡」;還有上海網友認真收藏,說下次來港定要特地去嘗——須知米芝蓮二星的標準,正是「值得繞道前往」。在一片暖意中,也有港人特有的清醒:「下年肯定被加租。」樓下回覆一針見血:「你真是了解香港房東。」
這人間煙火裏的善意流轉,不只是一家小店的起死回生,更是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模樣——那份跨越隔閡的溫暖,比米芝蓮星光更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