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曼玲時評:橋通增利好 「心通」更關鍵\鄭曼玲

時間:2016-09-28 03:16:25來源:大公網

  開工將滿七年之際,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工程終於實現全線貫通。這在促進粵港澳一體化歷史進程上無疑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橋通車後,香港、澳門、珠海將形成「半小時都市圈」,交通快捷、成本減少和時間縮短,將大大改善人員及生產資料的流動效率,有利於三地推動產業升級,拓展合作領域,實現優勢互補。總之對於區域一體化提速,無疑利好多多,影響深遠。

  不過,這一切利好的兌現,前提是彼此都必須持有開放包容的交流心態和積極主動的合作意願。而從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進程看,內地及澳門方面的工程進度一直比較順利,香港段的建設則波折頗多,阻礙不斷。從初期遭遇司法覆核,到後來追加撥款受阻,這一跨境基礎設施的建設,竟然淪為香港反對派政治角力的籌碼。

  事實上,這種排斥內地、抗拒融合的社會情緒並不僅體現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上。近年來,類似摩擦和糾紛時有迸發,除了純粹撈取政治資本的政客從中煽動外,也有一些弱勢群體由於本身議價能力較弱、獲取社會資源較少、生活負擔較重而衍生出排外心態。

  但實際上,將香港經濟困局歸結為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以為切斷聯繫就可以改善香港經濟民生,顯然是一種鼠目寸光的錯誤傾向。當全世界都看好中國,都期待搭乘中國這趟快車時,香港沒有理由變成旁觀者或落伍者。

  尤其是唇齒相依、互聯一體的粵港澳地區,同屬有着久遠地緣、史緣、親緣和業緣關係的嶺南地理單元,具有良好的協調合作基礎,事實上就是一個「相容性利益集團」,一損俱損,一榮共榮。三地面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把「蛋糕」做大做強,打造區域整體競爭力,而不能互設藩籬、各自為政,甚至滋生對抗情緒。

  而今,港珠澳大橋的順利建設為粵港澳三地的融合交流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橋通」固然好,「心通」更關鍵。

  部分香港人惟有走出自我封閉的孤立主義傾向,不畫地為牢,不故步自封,才能懷抱「香港精神」,以積極開放、客觀冷靜的成熟心態,走出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