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源於「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協同發力。在創新生態層面,深圳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的全鏈條體系:光明科學城聚焦源頭創新,河套深港科創區強化國際合作,南山高新區推動成果轉化,形成梯度分布的創新載體。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6.4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城市首位。
在制度供給層面,深圳通過「20+8」產業集群規劃,精準扶持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比亞迪為例,其獲得的研發補貼佔淨利潤比例達18%,遠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同時,深圳率先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吸引全球頂尖人才,華為「天才少年」計劃中,深圳籍人才佔比達40%,為產業升級提供了智力支撐。
這種生態優勢正轉化為稅收結構的持續優化。深圳官方用「8868」概括其財政結構:地方級稅收佔全市收入比重超八成,第三產業稅收佔全市稅收近八成,先進製造業佔二產稅收超六成,現代服務業稅收佔三產超八成。電子信息製造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金融業等高端產業相對發達,形成「20+8」的新興產業集群。這些產業多屬新動能範疇,盈利面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