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趙一存北京報道:第十一屆中國法學家論壇24日在北京舉辦,參會專家以「民法典編撰:理論、制度與實踐」為主題,深入探討民法典編撰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中國法學會會長王樂泉指出,編纂民法典是法制建設的標誌性事件,當前中國已經具備制定民法典的主客觀條件,民法典編撰須結合中國國情,同時還要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民法典擬於2020年編撰完成,專家呼籲民法典編撰應反映時代特徵。
王樂泉指出,編纂民法典,不應也不能局限於現行的民法通則、相關單行民事立法和民法傳統,而要融入創新理念,大膽進行概念重構、觀念更新和體系重組。要創新編纂體例,並結合時代特點,倡導制度創新。適應「互聯網+」的時代要求,確認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興權利客體。同時,還要創新權利保護方式及風險防範機制,切實保護有形財產和無形財產、傳統權利和新興權利、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編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和世界水準的民法典。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民法學研究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利明指出,中國當前網絡侵害主要是對人格權和知識產權的侵害,對個人隱私的威脅,民法典要全面地保護個人的權利,維護個人的尊嚴,才能彰顯時代特徵。
專家籲體現綠色發展理念
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呂忠梅指出,中國目前自然資源所有權、監管權不分,開發管理極其混亂。為此,她呼籲在公有制條件下建立自然資源國有制,防止污染、亂砍濫伐,民法典編纂過程中不僅是經濟要環保,還要體現環保要經濟這樣的理念。「既要見樹木,又要見森林」。